Page 58 - 《社会》2021年第1期
P. 58
重建“多民族中国”的历史叙事
近代中国的国家史写作受到日本史学的影响极深。 尤其是桑原骘
5
藏于 1898 年出版的《中等东洋史》一书有多个中文译本, 在中国拥有
大量的读者(黄东兰,2010:124)。 梁启超(2015b)在向国人推荐日文书
籍时,就称其为“现行东洋史之最良者”。
该书对近现代中国史学影响最深远之处在于它提出的历史分期方
案。 桑原骘藏(1899)将中国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上古期”(自太古至
秦一统)、“中古期”(自秦一统至唐亡)、“近古 期 ”(自 五 代至 清兴)和
“近世期”(自清初至今)。 他分期的标准是“以支那本部之大势为中枢,
而参考其余诸国之兴亡、各族之兴衰”,简言之,即“各民族间的竞争态
势”。 根据这个标准,四个时期被分别定义为“汉族增势时代”“汉族盛
势时代”“蒙古族最盛时代”和“欧人东渐时代”。
这一分 期 方 案 突 破 了 传 统 史学以 朝 代更 迭 为依 据 的自 然 分 期 方
法,符合新史学探究历史逻辑的基本要求。 与后文将分析的其他中国学
者的论著相比, 该方案最突出的特点是它并未以汉族为中心, 而是将
“汉族”“蒙古族”乃至“欧人”置于平等的竞争地位上。 在这个意义上,
所谓“东洋史”就是以地理范围来界定的东洋之历史,它并没有一个连
续的民族作为历史主体。
若要理 解 这 一 方 案 的深层 意 涵 , 首 先 需要了 解 在日本史学 近 代
化 转 型 过 程 中 出 现 的 两 个 相 互 关 联 的 史 学 范 畴———“支 那 史 ” 和“东
洋史”。 在日本的传统教育体系中,儒家经典和华夏史学是武士阶 层
的 必 修 课 。 在 近 代 以 前 的 日 文 文 献 中 , 中 国 多 被 称 为“唐 土 ” 或“汉
土”,日本知 识 阶 层 不 仅 熟 知 中 国 史 ,而 且 其 理 解 中 国 的 方 式 与 中 国
士大夫并无二致。 而在近代以后,日本人的世界观经历了与中国人类
似的转变。 在新的“列国”背景下,他们选择将欧洲人对中国的称谓音
译为“支 那 ”,以 替 代“唐 土 ”“汉 土 ” 等 用 法 , 这 反 映 了 日 本 人 开 始 脱
离华夏本位的立场,将中国定义为“外国”。“支那史”作为一个新的史
学范畴,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黄东兰,2010:124-129)。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史学范畴下,“支那”的范围仅包含所谓的“中
国本部”,而“本部”以外的历史则被置于新出现的东洋史范畴之下。 那珂
通世对东洋史的定义是“讲授以支那为中心的东洋诸国治乱兴亡之大
5. 该书中译本名为《东洋史要》,包含中西时务学堂发行的 樊炳清 译本(1899)、商 务印
书馆发行的金为译本(1908)等。 本文的引用源于樊炳清译本。
· 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