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6 - 《社会》2021年第1期
P. 56

重建“多民族中国”的历史叙事

                联:外部秩序的重塑和中国进入世界的需要推动了内部秩序的改造。 因
                此,就民族议题而言,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中国境内的汉族与少数民族
                的地位和关系问题,更重要的是由汉族、少数民族共同构成的中华民族
                如何与世界各民族相互竞争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 对中国近现代民族议题的讨论呈现出两个相矛盾的
                面向。 一方面,在面对“野蛮世界”时,中国必须呈现为一个统一且同质
                的整体以参与国际竞争。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与“汉族”这两个概念
                往往重叠在一起,整体更多地以“华夏”或“汉”的形象出现,而少数民
                族在整体中的存在被无意识地忽略或有意识地隐藏。 这既是传统的“华
                夏—蛮夷”秩序在近现代背景下的延续,也是“民族—国家”体制所带来
                的逻辑后果。
                    另一方面,在面对中国内部的多样性和多民族王朝的历史遗产时,
               “汉”与“非汉”的关系就成为关注的焦点。 非汉民族不仅长期存在,而
                且在国家的政治版图中居于敏感的战略性位置。与此同时,“民族主义”
               “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各种新思潮进入中国,与上述政治现实相
                结合,推动着“民族平等”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乃至道德原则,从而
                构成了对汉化国家合法性的持续挑战。
                    上述关于“外”与“内”之关联和冲突的分析,构成了本文探讨近现
                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视野。 而本文对 20 世纪多种民族史观形
                成、演变与竞争过程的描述与呈现正是在这一视野下展开的。 在具体的
                历史叙事中, 这种关联与冲突表现在对两个重要理论问题的回答与讨
                论上:(1)如何定义汉族与非汉民族在中国史中的位置? (2)如何定义
                历史上各民族间互动关系的性质?
                     二、20 世纪初的国家史叙事:“中国”与“汉族”的重合


                    当代学者常常将在 20 世纪初新史学背景下兴起、以“民族—国家”
                为对象的历史认知与实践视为近代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发端(如王文
                光、赵永忠,2007;常宝,2011),这种倾向就是采纳了“民族”这一中文概
                念的第一种含义, 即包括中国版图内的全部人口, 它对应于英文中的
               “ national history”。 事实上,这类模仿欧洲万国史体例撰写的“民族史”更
                适合被定义为“国家史”。 在 20 世纪早期的中国学术界,它通常被命名
                为“本国史”(如吕思勉,1923;顾颉刚、王钟麒,1923;缪凤林,1932)。 此


                                                                          · 49 ·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