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5 - 《社会》2021年第1期
P. 55

社会·2021·1

           化推动了内部秩序的重塑。 罗志田(2014)将这一现象称为“国家目标的
           外倾”,即清末以降的诸项政治变革尽管皆为中国之内政,但都具有明
           确的外向性目标。在这些改革中,对传统的“华夏—蛮夷”观念的改造最
           具矛盾性。
               实际上,对“外”与“内”的区分本身就是新秩序的一部分,因为在传
           统政治思想中,“内”和“外”都是相对的概念。 所谓“《春秋》内其国而外
           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曷为以外内之辞言之。言自近
           者始也”,正是这一观念的体现。
               在这个意义上, 中国社会近现代转型的核心特征之一就是“内—
           外”边界的绝对化。 中国人开始学会用“国家”和“民族”等新观念来观
           察世界,由此形成了对自身与他者的新定义。 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发生
           的转变是“蛮夷”这一概念的分化和具体化。在政治领域,伴随着主权国
           家观念的形成,原来被视为“蛮夷”的人群被强行区分为两类,一类属于
          “内”的范围,与“华夏”共同构成了“中国”;另一类则属于“外”的范围,
           也就是新世界体系中的“外国”。更重要的变化发生在文明观念上,原来
           处于天下体系最外缘的欧美诸国从“外夷”转变为“列国”乃至“列强”。
           他们不仅脱离了“蛮夷”之列,获得了“泰西”之美称,而且以“民族”的
           形象成为新世界成员的典范。
               中国内部民族观念的出现只是上述外部秩序变化的“副产品”。 正是
           在与“泰西”诸民族的对话和对抗中,华夏开始将自身理解为一个具有
           独特(而非一般性的)历史和文化的“民族”———“汉族”。 同时,中国内
           部的“蛮夷”也开始被分类为多种不同的“民族”,并在与汉族并列的体
           系中被定义为“少数民族”。            3
               在这里,“副产品”的比喻是重要的。它想要表达的是,中国内部“汉
           族—少数民族” 这一新结构的出现并非源自内生的思想资源或政治竞
           争,而更多地是在形式上对外部秩序的模仿。 在实质上,它仍继承了传
           统的“华夏—蛮夷”秩序的等级结构。
               (三)“外”与“内”的关联和冲突

               由此可见, 近现代中国的内、 外秩序之间存在着实质性的紧密关
           3.“少数民族”的概念进入汉语知识体系的过程较为复杂,这一概念具有多种理论来源。
           相关问题可参见杨思机( 2011)的《“少数民族”概念的产生与早期演变———从 1905 年到
           1937 年》。


           · 48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