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 - 《社会》2021年第1期
P. 52
重建“多民族中国”的历史叙事
2004:3)。
如果从海外中国研究的学术脉络来理解, 这的确可以被称为一次
“转向”, 并且它与社会科学范式转移的整体背景密不可分 (姚大力,
2007)。 但如果将其置于中国近现代转型和政治思想变迁的脉络中来
看,那么从边疆和民族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实在算不上一个新现象。 事实
上,在 20 世纪早期的中国,边疆和民族是相当热门的议题,当时的中国
正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这个变局的核心正是传统中国的
天下秩序让位于全新的民族概念和“民族—国家”体制。 换言之,民族问
题是中国近现代转型的内生变量,相关讨论的核心关切是探寻在“民族—
国家”背景下建设“多民族中国”的可能路径(王娟,2019)。
本文关于 20 世纪“民族史”重建工作的讨论,正是在这一问题意识
下展开的。“民族史”这一概念是在近代历史学兴起后才产生的。在中国
传统史学里,相关内容主要存在于以下几类文献中:一是正史中的“四
夷传”(胡鸿,2017:133-162),二是涉及非汉民族世居地域的地方志(白
寿彝,1987;王明珂,2009:72-76),三是以民族历史事件为内容的纪事
本末书(白寿彝,1987)。 这三类文献所记载的史实都是传统中国天下观
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晚清以来的政治与社会变迁引发了中国人历史观
念的重大变革,传统史学的立意与范式遭到颠覆性的挑战,作为其组成
部分的“四夷传”等文类亦失去了存续的土壤。 从 20 世纪初开始,作为
新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新的历史观念来阐释中国历史上多民族体
系的起源与演变的论著开始出现, 并在此后的一个世纪里形成了几种
不同的叙事方案。 在某种意义上, 新式民族史观的形成与演变正是在
“民族—国家”的背景下建设“多民族中国”的努力在政治思想层面上的
体现。 因此,梳理和分析这项由汉语知识精英主导并持续了一个世纪的
民族史重建工作, 能够为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近现代中国的民族议题
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
本文将从以下六个小节展开: 第一小节将对中国近现代民族议题
产生的背景予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民族史观所涉及的核心理论
问题;第二、三、四、五小节将梳理清朝 末 年以来 重要的民族史文献 , 1
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三种关于“多民族中国”形成与演进的叙事方案;最
1. 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并不打算对中国近代以降的民族史论著做面面俱到的梳理,实
际上这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在材料的选择与分析上,本文将遵循三个原则:(转下页)
· 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