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社会》2021年第1期
P. 36

语言、替身与楷模:《尚书·金縢》的神话学研究

                势及其与周公的冲突,说成王虽然捕获周公属党,并未立刻诛杀,故曰:
               “伤于属臣无罪将死”(《尚书·金 縢》 郑氏注), 又曰:“若诛杀之”(郑
                笺)。 孔颖达揣摩郑玄之意更为合理:“郑意以属臣虽为王得,实犹未加
                             30
                刑,马昭之言, 非郑旨也。 公以王怒犹盛,未敢正言,假以官位土地为
                辞,实欲冀存其人,非是缓大急细,弃人求土。 郑之此意,亦何过也? ”
                (孔疏)
                    (三)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毛传云:“迨,及。 彻,剥也。 桑土,桑根也。 ”郑笺云:“绸缪犹缠绵
                也。 此鸱鸮自说作巢至苦如是,以喻诸臣之先臣,亦及文、武未定天下,
                积日累功,以固定此官位与土地。 ”
                                                  —“至苦”。 在《豳风》诸诗中,
                    在这里,郑玄用了一个重要的说法——
                毛传、郑笺第一次用到“苦”的概念见于《豳风》之首篇《七月》,“女心伤
                悲,迨及公子同归”,“苦”字是毛传而非郑笺第一次使用的:“伤悲,感
                事苦也”; 而郑笺加以进一步的发挥:“女感事苦而生此志也”。 显然,
                《七月》女子忙于“采蘩”而感“事苦”,希望(“志”)嫁给“躬率其民,同时
                出,同时归”的“豳公子”(毛传)。 这与《鸱 鸮》一诗的“诸臣之先臣”因
               “积日累功”而“至苦如是”,希望他们的后代子孙(“诸臣”)能因此得到
                成王的“ 哀闵”而“固定此官位与土地”,共同构成了两个在结构上十分
                相似的平行系列,两者存在互相转化关系———在《诗经》的诗艺中,两性
                关系经常被转用于喻指君臣或战友关系。                    31  而在随后每一节诗的笺注
                中,郑玄都会用到“苦”这个概念,一连出现了四次。
                    (四)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郑笺云:“我至苦矣,今女我巢下之民,宁有敢侮慢欲毁之者乎? 意
                欲恚怒之,以喻诸臣之先臣固定此官位土地,亦不欲见其绝夺。 ”
                    这两句的语气为之一变。 孔颖达在疏解郑笺时,认为周公怨恨成王
                之意甚明:“不欲见其毁损,意欲恚怒之,以喻诸臣之先臣甚惜此官位土
                地, 汝成王竟何得绝我官位, 夺我土地乎? 不欲见其绝夺, 意欲怨恨
                之”。 但无论从诗句本身(“今女下民”)还是郑笺“今女我巢下之民”来
                看,很难说切合郑玄之旨。 郑玄始终强调周公的“殷勤”“缠绵”,若如孔
                疏所言,一旦变为直斥成王,则语气殊为不类,且不合郑玄所欲塑造的
                30. 马昭云:“公党已诛,请之无及,故但言请子孙土地。 ”(《毛诗正义》引)
                31. 关于《诗经》的主题转化,参见葛兰言(2005:16、172-174)的研究。

                                                                          · 29 ·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