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社会》2021年第1期
P. 31
社会·2021·1
注解在确立周公之先圣地位的过程中共同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郑玄首先面对战国以来流传下来的各家文献、思想和故事。 诸家文
献记载表明,在战国期间流传着一些版本的周公故事,多与“避居”有
关,如史记本在第二、三节之间插入了一则周公代成王为替身的异文:
初,成王少时,病,周公乃自 揃其蚤沈之河,以祝于神曰:
“王少未有识,奸神命者乃旦也。”亦藏其策于府。成王病有瘳。
及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 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
乃泣,反周公。 (《鲁周公世家》)
做简单对比可知,这个故事在结构、情节,甚至用词方面,几 乎 是
《尚书·金 縢》故事的摹写,比如,杨筠如(2015[1929]:143)认为这 个 故
事不过是“一种传说的分歧”。 不止于此, 这个版本中的某些情节,如
“周公奔楚”, 又另有单独的发挥。 蒙恬受诬自杀之前, 慨然以周公自
比,欲借此故事以君臣之“义”打动秦二世。 此是以《尚书·金縢》为张本
无疑,但又显然夹杂了一些口传故事的要素:
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
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昔周成王初立,
未离襁緥……周公旦负王以朝,卒定天下。 ……及王能治国,
有贼臣言:“周公旦欲为乱久矣,王若不备,必有大事。 ”王乃大
怒,周公旦走而奔于楚。 成王观于记府,得周公旦沈书,乃流涕
曰:“孰谓周公旦欲为乱乎!”杀言之者而反周公旦。故周书曰:
“必参而伍之。 ”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
乱,内陵之道也。 夫成王失而复振则卒昌…… (《蒙恬列传》)
这个衍生版本中的周公与成王形象与传世本、 清华简本已经相去
甚远,成王变为一个相当独断的天子(如“王乃大怒”),周公则全然变
为一个蒙冤受屈的贤臣(“奔”),两人之间是完全的君臣关系。 这种变
化是与战国以来君权渐趋强化相一致的, 自然构成了郑玄在做出独特
理解时所要面对的制度背景和故事氛围。
不止于此, 在这种故事中可见的衍变趋势同样见于诸子对周公其
人其事的评价,很难说清何者为先,何者为后。自战国以来,对周公的评
价绝不是整齐划一的,尤其是周公诛管叔、蔡叔之举,是一出无论如何
也绕不过去的家族悲剧。 如庄子针对儒家家庭伦理发出质疑:“王季为
适,周公杀兄,长幼有序乎? ”(《庄子·杂篇,盗跖第二十九》)齐大夫陈
·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