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社会》2021年第1期
P. 32

语言、替身与楷模:《尚书·金縢》的神话学研究

                贾也讥周公为“不仁”“不智”:“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
                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 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
                乎? ”(《孟子·公孙丑下》)《尸子》也有相似的批评:“昔周公反政,孔子
                非之曰:‘周公其不圣乎? 以天下让,不为兆民也。 ’”墨子又假借孔子之
                口,透露出当时有一种对周公的负面评价:“周公旦非其人(仁)也邪?
                何为舍 亓家室而讬寓也? ”(《墨子·非儒(下)第三十九》)不过,墨子并
                非 认 为 周 公“非 其 人(仁)”, 而 是 站 在“义 ” 的 立 场 上 推 崇 周 公 为“圣
                人”,“周公旦为天下之圣人,关(管)叔为天下之暴人,此同服或仁或不
                仁”(《墨子·公孟》)。 周公之所以为圣人,恰恰在于大义灭亲的“舍其家
                室”之举:“古者周公旦非关(管)叔,辞三公,东处于商盖(奄),人皆谓
                之狂。 后世称其德,扬其名,至今不息。 且翟闻之,‘为义非避毁就誉。 ’
                去之苟道,受狂何伤! ”(《墨子·耕柱》)墨子尚“义”,在这个最高原则面
                前,“贵”和“亲”是第二位的,以“义”为存在的前提条件,“不义不贵,不
                义不亲”(《墨子·尚贤上》)。 在这个意义上,周公诛兄杀弟,正是为了天
                下而坚持大义。        25  墨家的大义观后来也为儒家后学吸收。 对于儒家来
                说,正如有论者指出的,周公摄政称王在本质上是一个政治哲学问题。
                一方面,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周公称王,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只是一个
                外在的差别,无非是捍卫周公圣人身份的不同策略。 其次,周公称王的
               “事实”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儒家“素王说”或“王鲁说”的理论前
                提:既然周公在成王尚幼,又面临叛乱的特殊情况下以臣子的身份而即
                天子位,那么,孔子也可以因其德有资格布衣而王(刘丰,2008:38)。
                    所有这些故事和思想的历史性变化均是郑玄所面临的政治与文化
                传统,尤其是战国以来至两汉时代对于周公道德品格的质疑。 在这样的
                背景下,《鸱 鸮》郑笺这份关键文献既通过将《鸱 鸮》作者归为周公而将
                其内容与《尚书·金 縢》发生关联,又独立于《尚书·金 縢》原文而重新书
                写了周公其人其事。《鸱鸮》一诗是否为周公所作并不重要,如夏含夷便
                认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尚书·金 縢》的作者以及毛、郑等人
                将该诗归于周公,并以此描述周公对其处境的心态(Shaughnessy, 1993:
                66-67)。 至于《尚书·金縢》郑玄注只残留一部分,但仍大体可以了解他
                对于《尚书·金 縢》的主旨看法(曹元弼,《古文尚书郑氏注笺释》第二十
                卷),这也是我们理解《鸱鸮》笺注的基础。

                25. 关于墨子论周公的讨论,可参见张劲锋(2019)的研究。

                                                                          · 25 ·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