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 - 《社会》2021年第1期
P. 29

社会·2021·1

           未消除。 若从整个文本的结构关系看, 这一节却是为了回应第一节的
          “天命”问题,因此,尽管周公仍然延续了尚未解除的“替罪羊”状态,这
           一次的“替罪羊”主角却是成王。
               上天再一次示警。 如周公一样,成王和二公也准备采取“书”或“册”
           的文字方式(“王与大夫尽弁,启金 縢之书”),如蔡沈所说,“将卜天变,
           而偶得周公册祝请命之说也”(《书集传》)。 在这一节中,周公本人没有
                                           24
           出场,或“居东”,或“奔楚”,或已死, 总之,始终是沉默的状态,而册祝
           之文被二公和成王从隐秘之处发现了。 在这里,被书写的册取代了册的
           书写者。
               郑玄训“新”为“自新”,训“逆”为“迎”,“新迎,改先时之心,更自新
           以迎周公于东,与之归,尊任之”(《东山·正义》引)。 又有论者认为,“出
           郊” 当为向天谢罪之祭, 如伪孔传所言:“郊以玉币谢天”。 孔颖达云:
          “‘王出郊’者,出城至郊,为坛告天也”(《尚书正义》孔疏)。 从“交换论”
           的角度看,这两种解释遵循着大致相同的总体模式,又有微妙的差异与
           偏重。 按郑玄的解释,当成王将这份书写的契约拿在手里时(“执册”),
           他亏欠的直接对象是周公, 这是一次家族的债务 (“昔公勤劳王家”),
           他要做的是首先偿还这份家族之债(“惟朕小子其新逆”),随后在王朝
           的层次上自然会让上天满意,所谓“我国家礼亦宜之”。 职是之故,“天”
           是间接的,却是最终的对象,故郑玄说:“开金 縢 之书者,省察变异所由
           故事也”。 与郑玄的解释相比,伪孔传和孔颖达所谓“郊”祭当行在前,
           盖 秋 之“大 熟 ”为迫 切之 农 事 ,“天 即 反 风 起 禾 ,明 郊 之 是”,不 必 等 到
          “遣使者迎之(周公)”以后。 伪孔传和孔颖达之说虽然在表面上看似有
           更强的宗教色彩,实则最终落在迎周公的环节,所以孔颖达又特为强调
          “《诗·九罭》之篇是迎之事也”。 简要地说,在郑玄那里,是以迎周公而
           谢天,在孔氏那里,则是以谢天而迎周公。 相较之下,郑玄之说的“天命
           论”色彩要来得更浓厚一些,而成王的“替罪羊”角色也相应的更为突
           出。
               成王与周公之“替罪羊”状态的双重解除机制既依靠“礼”(“郊”与
          “迎”),也通过文字与口语(“册”“问”与“言”)。 如陆威仪所指出的,口

           24. 关于“天雷雨”,今古文家争议的焦点在于 周公是否已死 :今文家 主张“葬疑说”,认
           为天雷雨是由于成王未按王礼葬周公,而古文家认为因成王 信谗言 而致使周 公“奔楚 ”
           (杨振红,2012)。

           · 22 ·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