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 - 《社会》2021年第1期
P. 26

语言、替身与楷模:《尚书·金縢》的神话学研究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武王:        —(有疾)     武王:      —(丧)      邦人:      —(恐)
                     太公、召公:     曰         管叔、诸弟: (流)言        成王、大夫: (得)书
                     周公:        曰         周公:      告         二公、成王: 问
                     周公:        (册)告      太公、召公: —           诸史、执事: 曰、言
                     三王:        —         周公:      (为)诗      成王:      (执)书
                     史:         册(祝)曰     成王:      未敢诮       成王:      曰
                     周公、史:      (见)书                         成王:      —
                     周公:        曰                            二公:      命
                     武王:        —(瘳)                         周公:      —(丧? )

                                 图 1:《尚书·金縢》三节结构的语言分类
                    从图 1 可以看到不同人物出场的频次及其使用的三种语言类型:
                沉默、 口头语言和书写文字。 周公和成王使用的主要语言类型很不相
                同,前者以书写为主,后者以口语为主。 细究起来,在第一节,周公为了
                与三位祖先神(以及天帝)达成沟通和交换,共采取了三种形式:身体,
                璧与珪,以及语言。 对于前两种,前文已经做过分析,此处分析第三种,
                即语言形式。
                    在两个提到武王的场景中,武王都没有说话,始终被当作一个背景
                性的角色。在第一节的仪式中,周公也没有说话。在前一个场合,是武王
                的沉默相对于周公、太公和召公的谈话;而在后一个场合,是周公的沉
                默相对于史祝的言辞。 从这两个场景中的相对位置来看,周公和武王的
                位置是一样的。 在传世本中,只有等到从祷祝的祭坛下来,检视龟卜的
                结果后,周公才开口讲话;在清华简本中,也是在整场仪式中结束后,周
                公才开口对卜人说话;而在史记本中,即便龟卜出了“吉”的结果,说话
                的也是“卜人”, 而周公从祭场回来 后 才 将 占 卜 结果 告 诉 武 王 (“入
                贺”)。
                    由此可知,在替身仪式过程中,周公与祖先的沟通是通过他本人的
                沉默,也通过由他写成而由史代祝的“册”实现的。 这两种方式相辅相
                成,突出了文字的力量和权威。然后,在册祝完成后,周公将祝册藏入金
                匮,继续使其处于一种隐秘的状态。 在传世本中,这种无言的状态一直
                等到成王与二公打开金匮时, 才由史和执事说出真相:“公命我勿 敢
                言”;而在清华简本中,在仪式结束后,周公即命卜人“勿敢言”,在第三
                节中又再次经由“执事人”之口说出了“公命我勿敢言”,显然比传世本


                                                                          · 19 ·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