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社会》2021年第1期
P. 23

社会·2021·1

           恰由于周公身为最亲近的家族成员和三王之子孙, 才最适合以激烈的
           言辞与祖先之神直接讨价还价:“屏,弃也,将弃珪璧而不事鬼神矣。 其
           迫切之辞,如家人父子,有激怒祖考之意”(《尚书讲义》卷十三),此论
           堪称洞察人心。这种仪式交换模式是为中国宗教学者所熟悉的。时至近
           代,在诸如祈雨、治疗等民间仪式中,无论是对精怪、鬼魂,还是对祖先
           和神明,在怀有足够敬意的同时,还往往动用劝诱、贿赂,甚至不乏瞒
           哄、斥责、威胁等言辞和手段。
               对此,后世的注疏家往往站在某种道德论立场上不愿正视。 周公祭
           告的先祖只上溯三代,至太王为止,这多少有些令人迷惑。 这确实可以
           从政统上给予部分解释,“太王对于周族来说, 类似于后世所说的‘始
           封’之君”(刘伟,2020:59),从“太王—王季—文王—武王”这条嫡系血
           统和王朝正统来说,如果周公不是以类似于“王”的身份,他是没有资格
           与祖先之神讨价还价的。 在政统上,正如他不会祭拜叔父虢仲、虢叔一
           样,对于成王来说,周公也是旁系。已有论者指出,周公并不是直接与上
           帝或天沟通,而是希望以祖先神为中介,间接与天帝达成一份契约(黄
           玉顺,2020;刘伟,2020)。不过,问题仍然存在,何以会选择这三代?在周
           公的祷辞中,实际上还有一层未曾明说的意思,这通过类似仪式的参照
           可以看出来。事实上,在中国的宗教观念中,祖先也经常是致病之源。笔
           者在山东等地的田野调查发现,当家中有人(尤其是幼童)出现不明发
           热、 丢魂等病症时, 往往怀疑是由最近三代之内的某位祖先或亲人所
           致,极少认为是远祖作祟,因为他们与子孙间早已超出了服制的范围,
           亲情已经相当淡薄。          19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先用烧纸、奠食等手段“贿
           赂”,并以善言抚慰:“一家子都挺好的,别惦记。(纸)钱也给你了,拿着
           好好花,走吧! 别来了,以后还给你! ”如果病症仍未减轻,就会动用“亲
           情” 严厉地质问、 训斥, 甚至强迫所怀疑的作祟之亡灵, 比如会说:
          “( 我)知道你疼孩子,(你)回来看看,这一家子不都是好好的吗? 你怎
                                          20
           么还不走? 哪有这么疼孩子的?! ” 诸如此类。 这种仪式不能与周公替


           19. 在这方面,有两个很好的例子,可 参见纪昀的《滦阳消夏录》(四)“戏溺骷髅之报”,
           为祸之鬼为高祖母;“魂念子孙”,所遇之鬼为曾祖。 这两个故事清楚地表明,即使未出五
           服范围,曾祖以上却已不能相识,虽仍怀有爱子孙之心,但服制越远,亲情越淡。
           20. 引自笔者于 1998 年在山东东南某地的田野调查笔记, 这个小型仪式是小儿低烧不
           退,由通晓仪式的本家妇女负责实施治疗。

           · 16 ·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