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社会》2021年第1期
P. 19
社会·2021·1
称‘王’原是一件极平常的事情”。 杨树达(2013)等人亦持此种观点。 11
当然,持反对意见者也是数量众多,摄政未必称王或践天子之位。 12
这些论述均指出一个重要事实, 在先秦文献的各家表述中,“王”
“君”“公”等常与天子的称呼相混,这为周公身份的模糊性提供了一种
制度性的背景。 在《尚书·金 縢》中,历来争论主要围绕如何解释“予一
人”。 伪孔传及马融等人皆以之为称呼“武王”,后世多因循其说,直至
近代唐文治撰《尚书大义》,才开始质疑:“予一人是周公自谓,言三王
之神灵能垂念我所言也。 说者皆以予一人为武王,于义未合,盖拘于天
子称予一人之说,谓周公不当有此称耳。不知天子称一人者,周礼则然,
此时盖尚未制定。 且即以周礼言之,予一人亦天子自称之词,周公固不
得以此称武王也。 ”(转引自程元敏,2012:185)顾颉刚(1984)、胡厚宣
( 1957)等也皆以“予一人”为周公自称。 不过,有论者认为,周初之 时
“予一人”乃天子专有的自称,所以不可能是周公的自称,而春秋时期才
有诸侯也可以以此自称之俗,又由于《尚书·金 縢》为春秋时人“述古之
作”, 所以是以春秋之俗加诸周公身上,“误以为周公尝有是自称也”
(程元敏,2012:184-186)。 显然,这两种不同的判断与论者是否认定册
祝之文为周公自作有直接的关系:顾颉刚等认为册祝之文为周公之作,
这意味着在周初之时,周公也可以以摄政身份自称“予一人”;而程元敏
认为册祝之文为春秋时人所追作, 故将春秋之混称加诸周公身上。 不
过,这对本文所涉问题影响不大,重要的是无论“予一人”为周初之真实
自称还是春秋时俗之所附会,都表明在《尚书·金縢》中之周公的王制身
份至少在称呼上确实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13 值得注意的是,与战国以来
的许多文献相比,《尚书·金縢》的周公与成王的称呼已经算是很分明的
了,并未直接用“王”直呼周公。 研究者均注意到一个重要的时段,从文
献年代论,周公称王故事大行于战国中后期至两汉时期,如《逸周书》
《礼记》《荀子》《尸子》《韩非子》《韩诗外传》《史记》《淮南子》 等 (顾颉
刚,1984)。 这无疑表明,恰恰是在这个群雄相争的时代,在不同作者的
11. 文云“王来伐商邑”,或疑王为成王,然其时兴师伐殷讨武庚者为周公,成王年少,未
尝亲征,则铭文所云“王来伐”者不得指成王也。然则王何指?盖周公摄政称王,王即谓周
公也(杨树达,2013:380)。
12. 一种代表性论述,可见杨向奎(1998)的研究。
13. 在先秦时期,诸如“王”“皇”“公”“侯”“后”等称呼并不是如后世那样泾渭分明,而是
有相当大的混杂性(郭鹏飞,2000)。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