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社会》2021年第1期
P. 16

语言、替身与楷模:《尚书·金縢》的神话学研究

                之间建立了类比,他认为,这项献祭表明,确实有一 场“疾 病 ”被 治 愈
                了,但这是灵魂———“我们身体中的这个部分”,或用福柯(2018:128)的
                说法,是“我们自身与正义和非正义相关的这部分”的疾病,克力同所患
                的疾病在于他受制于大众的意见,提议苏格拉底逃跑。 苏格拉底与克力
                同等人谈话,便是在治疗这种疾病,让他们平静地接受自己的死亡。 苏
                格拉底又为何说“我们”(即他与克力同),而不是“你”或“我”? 杜梅齐
                尔和福柯推想, 这可能是因为他一度感受到了对死亡的恐惧和逃生的
                诱惑,而在真正有勇气直面死亡之后,他也像克力同那样,是一个刚刚
                被治愈灵魂的病人。 由于他们师徒间的一体性(“同感、感应和友谊”)
                (福柯,2018:134),自然应当共同献祭。
                    苏格拉底既被雅典人视为毒药,又被饮以毒药。 在即将饮下这种终
                结生命的毒药之前, 他终于以口头语言和仪式的方式赋予医药之神阿
                斯格雷彪的“药”以正面的价值。 但当他站上法庭反驳“谣言”时,他当
                初在文字与口语之间的区分已经开始动摇。 直到最后的时刻,当他对克
                力同说, 不应当单纯以少数或多数人的意见为听从的标准, 只可遵从
               “ 内行”的说法时,他甚至已经消解了大多数口语(“众人的意见”)的正
                面价值。 采用福柯(2018:129)的说法,只有“说真话”才是有最终价值
                的,惟有“有 alêtheia(真相)助威的、理性的逻各斯(‘话语’)才会能够阻
                止腐烂过程,或者使灵魂从腐烂状态重归健康状态”。 在与医药之神达
                成共识后,苏格拉底也实现了自我的解脱,站在另一个世界的至高之处
                继续成为这个城邦的灵魂医师(pharmacien)。
                     二、替身之“质”:一次半幅献祭


                    我们引用柏拉图的《申辩篇》等诸文本,不是为了将周公和苏格拉
                底之本事与因果一一对应,而是由于他们都涉及一般性的“替罪羊”主
                题,又在许多方面有显著不同。 在彼此的参照中,周公故事中一些隐藏
                的方面会逐渐明朗起来,并有可能对以希腊城邦为代表的“替罪羊”模
                式之特殊性做出某些反观。
                    周公的“替罪羊”性质早已为顾颉刚等人明确指出,他们还举出如
                《元秘史》所记窝阔台和托雷等民族志材料为佐证(顾颉刚,1982[1930]:
                63-75;顾颉刚、刘起釪,2005:1325-1327)。 《金縢》也不是先秦时期“替
                罪羊”主题的唯一的一篇神话,比如,汤祷桑林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但


                                                                          ·  9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