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社会》2021年第1期
P. 11
社会·2021·1
参考了清华简本和史记本。 其中,传世本影响最为深远,史记本也是以
之为底本兼收其他材料写成的。清华简本不用《金縢》为题,表明作者可
能没有见过《书 序》对《金 縢》内 容 的 概 括(“武王 有 疾 ,周 公 作 金 縢 ”)
(刘国忠,2011:42),因此,应当分属不同的流传系统。 虽然有个别学者
认为清华简本是“伪作”(房德邻,2013),但一般都认为是战国中晚期之
际(公元前 305 年前后 30 年)的作品(李学勤,2009:76;黄怀信,2011;
李 锐,2011; 彭 裕 商 ,2012; 王 坤 鹏 ,2017;Meyer, 2017)。 格 伦(Gren,
2016)认为它反映了战国时期兴起的“让位”思想,因此可以视其为一个
独立的版本。 麦笛不只将清华简本视为一个独立文本,更认为这是一幕
战国晚期才会出现的政治“戏剧”,尽管它仍在回答周公是否为一个潜
在“篡位者”的问题,但由于面对的是一个熟悉战国政治文化传统的精
英群体, 所以, 清华简本在意 图 、 结 构 和文 辞 上 与 传世本大 不 相 同
( Meyer, 2017)。
至于传世本的作者和内容归属的问题, 历代注疏家大多承认全篇
乃“史官叙事之作”, 册祝之文则为周公“自作”(程元敏,2012:131-
132)。 顾颉刚、刘起 釪 (2005:1327-1328)从内容、文法和词汇等方面论
证,“篇中所载周公册祝之文, 不论是它的思想内容, 还是一些文句语
汇,也都基本与西周初年的相符合。 因此这篇文件的主要部分确是西周
初年的成品,应该是肯定无疑的……现在《金縢》篇中,除了周公祷祝的
话可作为他的讲话记录因而可靠外,还有不少叙事之文,与诸诰体例不
一致。 这些叙事之文的风格也较平顺,……颇接近东周,很可能是东周
史官所补述”。 持相近看法的还有赵光贤(1987:56),他认为“第二、三
两段,……大概是后人追忆往昔的传说故事”。 有些论者甚至走得更远,
如杨筠如(2015[1929])基于“层累说”认为周公“摄政称王”“居东奔楚”
和“大风雷雨”皆是战国末期才发生的传说;马承源(1998:110-111)则
以青铜器铭文为依据,指出“史籍中偏厚周公”,认为其形象“被汉儒大
加夸张而使后人产生错觉”,而周公摄政则在“事实上不存在”;程元敏
(2012:141)综 合 各 家 考 证 之 说 ,推 断《金 縢》为“春 秋 中 叶(即 孔 子 之
前)人(或为鲁人)据传说撰作”。
由一个世纪以来的研究进展反观,从古史辨派开始,虽然研究者在
周公事迹的考订和所持立场方面各有具体的不同,但均在不同程度上指
出周公事迹的传说性质及其变化,这为我们认识上述诸篇文本的创作性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