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社会》2021年第1期
P. 10

语言、替身与楷模:《尚书·金縢》的神话学研究

                一些新的命题有望得到进一步展开。
                    本文关注的一个社会学性质的问题是: 在中国社会和政治生活中
                至为重要的“楷模”(或“模范”“典型”“先进”……)与书写有怎样的内
                在关联。在这一方面,周公是一个绝好的例子。从孔子时代开始,周公圣
                人的身份就已经被确立了,但其间并非没有杂音。 自战国时期以来便流
                传着齐东野语式的“周公故事”,尤其是周公摄政的版本,数量堪称可观
                (顾颉刚,1984)。 基于对政治和人性的不同评判,庄子等发出与儒家不
                同的声音。 即便在以周公为圣人的墨家那里,对周公的道德判断也与儒
                家学派有很大差别。直至清初,王夫之仍然对周公颇有“亏天伦”之微词
                (《读四书大全说》卷九,“万章上篇·一”)。 面对众说纷纭的“异说”,苏
                轼曾感叹理解周公之难:“周公居礼之变,而处圣人之不幸,宜乎说者之
                异也。 凡周公之所为,亦不得已而已矣”(《东坡全集》卷四十二,“周公
                论”)。 但在总体上,周公的圣人形象已经牢固地树立起来了,在民间,
                周公也以“解梦”的预言家形象深入人心。那么,这样一种楷模是如何具
                体确立起来的? 这是本文所要加以考察的重点。
                    本研究基于历史学家所作的史料钩沉、考订和分析。 何炳棣(2013:
                94)归纳了历史学家主要运用的“外证法”和“内证法”:“所谓的外证是
                自版本源流及文体辞藻鉴别真伪。 所谓的内证是从文献中的史事和编
                纂的动机以核定或窥测其部分或整体之是否真实”。 在此基础上,社会
                学和人类学的“比较法”也大有用武之地。 众所周知,李玄伯曾以古希
                腊、罗马社会为参照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并于 20 世纪上半叶在史学
                界别开一方天地。 由比较方法入手,有可能在某些类似的文本之间建立
                起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参照关系。 这是考虑到两个遥远的文本面对的
                是一些“类似的问题”,可以展开互相的阐释。                    1
                                                    2
                    本文使用的材料主要包括四种文献 :《尚书·金 縢》(传世本)、《周
                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清华简本)、《史记·鲁周公世家》(史
                记本)和《尚书·金縢》郑氏注及《豳风·鸱鸮》郑笺。
                    本研究偏重于分析《尚书·金縢》传世本和郑玄笺注,在有必要时也

                1. 普鸣(2020:96-107)对于《大雅·生 民》与赫西俄德《神谱》的比较研究是一个很好 的
                例子。
                2. 黄冠云(Huang, 2018:115-116)认 为 ,上 博 简《有皇 将起》与《 鶹 鷅》说 的也 是 周 公 之
                事,虽然可能是独立于《金 縢》之作。 在有进一步研究之前,暂且对此存而不论。

                                                                          ·  3 ·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