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1 - 《社会》2021年第1期
P. 171

社会·2021·1

           德维尔的看法与后来的休谟一样, 如果说道德德性是一种真诚的行为
           (在曼德维尔眼中是一种真诚的自我欺骗), 那么礼貌就是对谦逊的有
           意识的伪装(hypocrisy),不需要任何比表面样子更多的东西(苏光恩,
           2013)。  11  只要人们赞扬礼貌和教养(good-manners),把赤裸裸地展示骄
           傲看成一种恶行,“有理智、有教养的人在以最娴熟的技巧掩盖骄傲时,
           就最能满足骄傲”(Mandeville,1924,I:79)。 进一步讲,除了每个个体用
           自赏的隐秘满足替代公开满足之外,社会成员之间还可以互相逢迎,交
           换彼此的赞赏,人们“不但能否认对自己的高度评价,而且还能装作对
           他人的评价高于对自己的评价”( Mandeville,1924,I:150)。 一旦人们学
           会了主动迎合他人的骄傲,他们就能互相协助,每个人都将得到更多的
           满足,这意味着人的文明化和社会化的最终完成。
               如果说霍布斯依靠人为人格的法权关系将政治社会结合成一个统
           一体, 那么曼德维尔就是通过道德德性和礼貌的整套人为机制使社会
           成员 “像一个人那样行动”。 于是,在“恐惧命题”之外,曼德维尔格言又
           有了一个新的应用,即“骄傲命题”———借助骄傲这一“私人的恶行”,人
           们驯化了其他激情,也驯化了骄傲本身,变得彼此恭顺且具有社会性。
           骄傲不再像霍布斯笔下那样危险, 而是一种能够被精确操纵的建设性
           力量。 不过,这也意味着曼德维尔对霍布斯的人性论进行了系统改造。
           尽管曼德维尔的自我理论长期被学界忽视,但我们将看到,曼德维尔为
           自赏这一激情提供了一种更接近于休谟而非霍布斯的理论分析, 正是
           这种更复杂的自我改变了霍布斯勾画的社会图景,为 18 世纪的道德和
           政治哲学建立了新的基础。
               (二)自赏与人为自我
               作为一种社会化的激情,自赏离不开他人的意见,一个人对自己的
           高度评价需要得到其他人的承认, 这正是个体能够受社会规范和习俗
           影响的原因。 但对不同的思想家而言,自赏可以有诸多不同的形式,人
           们对他人意见的依赖程度也是不同的。 在霍布斯眼里,人们确实渴望他
           11. 苏光恩(2013)指出,曼德维尔主张在现代社会用礼貌代替道德德性,用对激情的掩
           盖代替对激情的克制。如果“德性”指禁欲道德,这一说法是有道理的。但严格来讲,礼貌
           主要是对骄傲的掩盖。 曼德维尔并不认为礼貌可以支撑全部的社会秩序,也不认为推动
           社会繁荣的全部激情都需要掩盖。 这一问题在后世的休谟那里得到更系统的澄清,社会
           的基本秩序由正义和效忠政府来维持,礼貌则作为文明交往中的润滑剂而存在。 具体讨
           论可参见托洛宁( Tolonen,2013)对二者的比较研究。

           · 164·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