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2 - 《社会》2020年第6期
P. 152

日常生活的自然意涵:休谟精神哲学的方法论意义

                将来进行筹划。 心灵的每种优点或才艺,如机智、见识、学问、勇敢、正
                义,或外在的容貌、体力、体态、骑术,都可以是骄傲的原因,而其反面
                都是谦卑的原因。通过印象和观念的双重关系,“我”成为拥有某些品质
                或才艺的“人”。 这些身心的禀赋使“我”的人格暂时稳定下来。 但相较
                于内在的品质和才艺, 物质财富因其外在感官性最吸引人的眼球。 因
                此,“房屋、花园、家具等这些东西,虽然与其思想和人格距离甚远,但
                却极大影响甚至那个原以人格为其最后对象的情感”,而“真正的人格
                却被淹没和遗失在多种多样的外在的、 外来的对象中”( Hume,2000:
                198)。
                    休谟对这种肤浅的自我意识是有批评的,这种批评贯穿于他在《人
                性论》和各种道德论文中对虚荣之人、势利眼和守财奴的刻画。不过,他
                仍然强调, 这种对他人意见的看重归根结底来自人对于他人尊重与爱
                的渴求。 与同伴交往最能激起精神气,维持自我活泼性。 他人给予尊重
                和友谊是最幸福的事情,这是人的生命力之所在。 这种潜在的对他人的
                渴求,使人容易通过观念—印象的机制而接受他人的心理倾向和情绪。
                没有他人看法和意见的配合, 诸种骄傲或谦卑的原因对人的影响都会
                很小。
                    经验主 义的自我 观 在 这 里 很 自然地 转变 成 习 俗 意义上 的自我 构
                成。休谟发现,世人围绕自我展开的观念联想是高度习俗化的。财富、亲
                戚、名誉与自我紧密关联在一起,构成“我是谁”的重要内容。 在看重现
                有财富的社会意见中,我们不难理解,为何虚荣之人要编写家谱,攀附
                权贵,假装出身名门,并尽量把亲戚中的贫贱者推得较远,为亲友中有
                任一贫贱之人而感到羞耻。 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何出生名门但境况贫困
                的人要抛弃他们的亲戚和故乡,宁愿投身于陌生人社会,即便从事低贱
                和手艺性的工作谋生,也不愿在强烈的社会比较中被熟人轻贱。
                    休谟看到, 这种高度比较性的社会加诸在人心上的紧张感和人情
                世故中对他人的敏感意识也刺激了人的虚荣与焦虑, 但他并不认为对
                他人意见的看重会使人人为敌。 他恰恰认为,有正常情感渠道的人,因
                为会受到他人意见的牵制,所以,无论追求什么,也不会完全没有羞耻
                心,或完全不顾人的情感。“他会受到朋友的影响,会考虑各种其他问
                题。 这一切使他的行为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Hume,1985:571)。 这
                是休谟研究俗人的原因。 在他看来,与自然哲学相似,从假设出发的道


                                                                          · 145·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