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1 - 《社会》2020年第6期
P. 151

社会·2020·6

           样一种自我意识:
                    当我亲切地体会我所谓我自己时, 我总是碰到这个或那
                个特殊的知觉,如冷或热、明或暗、爱或恨、痛苦或快乐等等的
                知觉。 任何时候,我总不能抓住一个没有知觉的我自己。 ……
                心灵是一种舞台。 各种知觉在这个舞台上接续不断地相继出
                现。 这些知觉来回穿过,悠然逝去,混杂于无数种的状态和情
                况之中。 ……但我们决不可因为拿舞台来比拟心灵,就产生错
                误的想法。 这里只有接续出现的知觉构成心灵:对于表演这些
                场景的那个地方,或对于构成这个地方的种种材料,我们连一
                点概念也没有。
               人们所亲切感受到的自我, 其实是一个没有自身内容的思维、感
           觉、爱恨着的心理活动。 一个人酣睡的时候觉察不到自己,个人在那段
           时间可以说是不存在的。 可见,人不是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自我,或者
           更准确地说,人无法审视一个纯粹的自己。 抽离出日常生活的具体人情
           事务,自我实际什么也“不是”(is in reality nothing),是一种纯粹的否定
           性。这时候,将自我对象化的活动是无法展开的。休谟指出,那些经常从
           事家庭琐务或以消遣自娱的普通人, 他们的思想很少超出每日呈现于
           其感官前的那些对象之外。 当他们停下来将自我对象化,他们碰到的总
           是记忆的某个片段或某种爱恨的情感活动。 这种与具体对象打交道的
           俗务过程才是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
               这是一种投身日常生活实践的经验化的自我样态。 生活的事务是
           多种多样和琐碎而繁杂的。 自我其实“永远处于流动和运动中”,“来回
           穿过,悠然逝去,混杂在无数种状态和情况中”。                       休谟否认了“大陆唯
           理论” 的先验主体自我,“只有接续出现的知觉构成了心灵”。 换言之,
           外界先于“我”存在,没有铁板一块、僵硬不变的自我。 只有在每日与外
           界对象打交道的人、情、事中,人才能形成影影绰绰的“自我”。 随着外
           界生活事件的变化,在他人和我眼里的“我自己”的印象也会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休谟也看到,人们喜好向他人自我展示和夸耀,是因为
           每个人都想获得一种优越的自我观念。这个时候,“自我”这一先在又非
           先验的特殊存在,犹如一个动力机制(agent),不断向外扩张,使对象与
           自己产生关联。这是一种高度灵活和富有弹性的社会性“自我”意识。它
           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使各种远隔的对象相互影响,并在当下对过去和


           · 144·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