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0 - 《社会》2020年第6期
P. 150

日常生活的自然意涵:休谟精神哲学的方法论意义

                强调,与自然哲学不同,精神哲学家的任何实验设计都会搅扰行动者的
                自然心理原则的作用,使他无法根据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 精神哲学不
                能超出日常经验即“俗人的理由”,否则,全部的论断都会变得“狂妄和
                虚幻”( Hume,2000:5-6)。
                    换言之,精神哲学的研究不能达到数学的精确性和确定性。 任何极
                端的假设都在突破“边界”和“限度”。 所以,哲学家要在世人的日常生
                活中借由他们的交际、事务和娱乐来获得经验材料,才能建立确实而有
                用的精神哲学。 对休谟而言,“自私论” 体系源于哲学家对过度简化的
                偏好( Hume,1902:299)。 他们将人的自私估计得太高,事实上,“我们很
                少遇到一个人,他的仁厚的爱加起来不超过他全部自私的感情”。 他们
                用精致推理( refined deduction)解剖显而易见的日常现 象 ,但 他们 本 人
                并不真正这样生活,而是过着正常的俗人生活,能感受到真正的仁爱的
                情感, 并对真正的德性抱以尊重。“就连最粗心的观察者都能看出来,
                社会存在着诸如         7 仁爱和慷慨这类气质,诸如爱情、友谊、同情、感激这类
                感情。 它们有着其各自的原因、结果、对象和作用,明显地区别于自私
                性的激情”。 这是日常显而易见的现象,因而必须得到承认。
                    与“自然法派”不同,休谟抛弃了过度简化的理性主义,选取日常的
                视角进行材料收集和比较,关注日常语言和观察标示的精神现象,这使
                他没有走向观念论主义者容易走向的极端。 在休谟看来,人类的最初状
                态就该被认为是有社会性(sociability)的。 这是怎样的一种社会性呢?
                    (二)虚空的自我与社会的情理
                    1. 日常“自我”的流动性与习俗化
                    虽然每个人都具有明显的自我意识, 但休谟不像霍布斯那样认为
                人纯粹是为了自己而活着, 也不像洛克那里认为人不应依附于他人而
                能纯然依靠理性而活着。 休谟借用帕斯卡的讲法指出,人自己完全不足
                以支撑自己。 当解除他和外界对象的一切联系后,他就会立刻陷入最深
                的忧郁和绝望。 因为这个缘故,人们才不断地在赌博、打猎、实业方面
                寻找消遣,力图忘掉自己(Hume,2000:228)。 不同于卢梭,休谟强调人
                的本性是不自足的(insufficient),是最不能忍受“孤独和平静”的。 一个
                人长期孤独自处,缺乏活泼生动的情绪支持,就很容易陷入一种无精打
                采、 毫无生气的状态, 这是对心灵最有害的状态。 人在情感上需要他
                人,这是人进行社会交往的根本动机。 休谟(Hume,2000:571)勾勒了这


                                                                          · 143·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