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 - 《社会》2020年第4期
P. 48
农业转型的社会基础
形态在乡村产业中十分常见 。
( 一 ) 茶叶的 “ 组织困境 ”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看 , 这种松散的市场关系有很高的交易成本 。
从制度演进的视角来看 , 需要不断打破阻碍交易的各种传统因素 ( 威廉
姆森 , 2002 : 320 ; 韦森 , 2006 ), 建立一套有效的 “ 非人格化交易 ” 制度 , 取
代 “ 历史上长期存在的 、 合作极其有限的稳定模式 ”( 诺思 , 2014 : 172 )。
从实践的角度看 , 这个组织体系的确面临着实际的 “ 组织困境 ”。
第一 , 如何获得足够的鲜叶 。 桂花村的三十家茶厂都要收购茶农
采摘的鲜叶 , 他们处于一个鲜叶收购的竞争市场中 。 尤其是在每年茶
叶上市的旺季 , 茶的单价高 、 利润也高 , 两周时间甚至能够带来超过全
年一半的利润 。 但此时茶叶产量很低 , 竞争尤为激烈 , 能否收购到足够
的鲜叶是经营的关键 。 此外 , 由于缺乏正式制度和合同的约束 , 茶厂的
收购量处于波动中 , 无法确保每天固定的产量 。
第二 , 如何保证鲜叶的质量 。 全国各地制茶的品种和工艺不尽相
同 , 但是茶叶采摘均需要满足苛刻的技术要求 , 比如六安瓜片最重要的
是大小一致 。 然而 , 茶厂与农户之间是一种松散的关系 , 在一定程度上
由于特定季节鲜叶紧俏 , 茶厂还需要 “ 讨好 ” 农户 。 那么在这样的关系
中 , 如何保证茶叶的质量呢?
在实地调研中 , 笔者发现经营者往往有办法解决这些经营过程中
的困难 。 这些解决方法很 “ 隐秘 ”, 隐蔽于人与人的交往细节中 。
细节一 , 乡土社会的 “ 茶农圈 ”。 如果纯粹以市场的角度来看 , 茶农
在理论上可以将他采摘的茶叶卖给任何茶厂 。 但实际上 , 茶农会考虑
自己与不同茶厂老板的具体关系 , 每个茶厂维护着一个稳定的 “ 茶农
圈 ”。 比如有将近 40 户茶农为东冲茶厂提供鲜叶 。 说起某个具体的
人 , 犗 老板会坚定地说 :“ 他是肯定会卖给我的 ”, 或者极为肯定地说 :
“ 他不会把茶叶卖给我 。”
细节二 ,“ 和稀泥 ” 式的管理之道 。 茶厂如何确保鲜叶的采摘质量
呢?实际上 , 除了亲自翻看农户的鲜叶并根据质量定价 , 茶厂老板并没
有更好的办法 。 为了保证茶叶的品质和规格 , 茶厂还需要向农户传达
第二天茶叶采摘的规格 。 茶厂老板定级定价的过程很像烟叶出售过
程 , 只不过烟叶是由乡镇烟草站的质检员定级定价 ( 焦长权 , 2018 ), 由
于不同的烟叶等级价格相差较大 , 经常出现因为分级引发的纠纷和不
·
4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