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2 - 《社会》2020年第4期
P. 102
一统体制的内在矛盾与条块关系
2011 )。 此一时期 , 中央政府尚属初创 ,“ 条 ” 的系统正在建设之中 , 国家
治理以 “ 块 ” 为主 , 主要是通过大行政区管理和控制各个地区和地方社
会 。 设立大行政区的另一个原因是 , 地方社会尚未安定下来 , 需要通过
大行政区的力量肃清地方敌对势力 , 控制地方社会 , 建立政治控制能
力 。 到 1953 年 , 各大行政区共消灭地方反政府武装 240 多万人 , 处决
反革命分子 71 万人 , 关押 129 万人 , 管制 123 万人 ( 范晓春 , 2011 : 273 )。
2. “ 条强块弱 ” 时期 ( 1955 — 1979 年 )
1954 年 6 月 , 中央决定撤销大行政区 , 各省隶属中央直接领导 , 原
来由大行政区承担的行政和经济管理事务由中央部委接管 ( 范晓春 ,
2011 : 335 )。 因此 , 1954 年以后 ,“ 条 ” 的系统大幅度扩大 。 1954 年 9 月
国务院成立 , 下设部 、 委 、 局等直属机构达 64 个 , 比 1952 年政务院下辖
机构多 22 个 ( 周振超 , 2009 : 165-166 )。 同时 , 按照计划体制的要求 ,
在行政和经济管理领域开始建立中央计划管理部门与行业管理部门 。
到 1956 年 , 国务院直属的行业管理部门有 28 个 , 涵盖了农业 、 林业 、 制
造业 、 采矿业 、 建筑业 、 交通运输业 、 商业等主要行业 , 地方政府受到
“ 条 ” 的较多限制 , 形成 “ 条强块弱 ” 的格局 , 甚至有 “ 条条专政 ” 之说 ( 薄
一波 , 1991 : 482-483 、 783 )。
1955 年至 1979 年 , 条块关系变动频繁 , 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放权
和收权运动 ( 周黎安 , 2017 : 78-82 ; 周振超 , 2009 : 166-171 )。 虽然如
此 , 由于这一时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 凡重要的经济管理权 , 如投
资项目审批 、 计划物资分配 、 资金分配 、 对外贸易管理 、 商业渠道管理
等 , 主要掌握在中央计划管理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手中 , 地方政府的权
限较小 。 所以 , 从总体上说 , 这一时期的条块关系属于 “ 条强块弱 ”。
3. “ 条弱块强 ” 时期 ( 1980 — 2003 年 )
1980 年以后 , 中央开始改革计划经济体制 , 大幅度削弱中央部委
在经济领域的控制权和管理权 , 扩大地方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 , 包括扩
大财权 、 投资审批权 、 外贸管理权 、 物资分配权 、 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权
等 。 与此同时 , 中央开始裁撤国务院直属的行业管理部门 , 条块关系逐
渐转变为 “ 条弱块强 ” 的格局 。 这一时期大约持续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
组织后的 2003 年前后 。“ 条弱块强 ” 的格局也是学者们提出 “ 中国特色
的经济联邦制 ”( 犕狅狀狋犻狀狅犾犪 , 犲狋犪犾. , 1995 ; 犙犻犪狀犪狀犱犠犲犻狀 犵 犪狊狋 , 1997 )、
,
“ 行政发包制 ”( 周黎安 , 2017 )、“ 地方分权的威权体制 ”( 犔犪狀犱狉 狔 2008 ;
·
9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