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7 - 《社会》2020年第3期
P. 87

社会 · 2020 · 3

   精到浅白 。 我们不妨以此三人之言为线索 , 限于篇幅 , 主要对前半句 ,
   也就是 “ 祭如在 ” 进行讨论 。
       先言朱子 。 由前文我们可知 , 祭祀的直接目的在于主祭者能够 “ 格
   神 ”, 使神能来享用祭品 , 只有神享食了精心准备的祭品 , 才算得上 “ 报
   答 ”。 所格之 “ 神 ”, 由于 “ 子天父 ” 而 “ 报本 ” 的原因 , 在所有的祭祀之礼
   中 , 以 “ 祀乎其先 ” 的宗庙之祭最为重要 。“ 祭如在 ” 者 , 正是指宗庙之
   祭 。《 论语 》 微言大义 , 朱子 《 集注 》 谓 “ 祭祀之诚意 ” 本于 《 礼记 · 祭义 》:
           致齐于内 , 散齐于外 。 齐之日 : 思其居处 , 思其笑语 , 思其
       志意 , 思其所乐 , 思其所嗜 。 齐三日 , 乃见其所为齐者 。
           注 :“ 致齐 ”, 思此五者也 ;“ 散齐 ”, 七日不御 、 不乐 、 不吊
       耳 。“ 见所为齐者 ”, 思之熟耳 。
       “ 齐 ” 其实是 “ 斋 ”, 也就是斋戒的意思 。“ 于内 ”“ 于外 ” 都是指祭祀
   的场所 , 也就是宗庙之内外 。 祭祀之中有主祭者与助祭者 , 这些人在祭
   之日十日前 , 先有 “ 散齐 ” 七日 , 即是说参与祭祀之人 “ 皆就其室 ( 自己的
   住所 ) 而迁坐 ”, 七日中 ,“ 不饮酒 , 不茹荤 , 不御于内 , 以清其神 ; 不吊死
   问疾 , 不听乐 , 不莅刑名 , 以一其志 ”( 王夫之 , 2011犫 : 1102 );“ 散齐 ” 是为
   “ 致齐 ” 做准备 , 近祭三日 , 则主祭者与助祭者进入庙门之内 “ 致齐 ”, 思
   死者生前动止之容 、 心之所期所向 、 乐为之事 、 喜食之味等 。“ 致齐 ” 的
   目的 , 在于使祭祀者之心 “ 湛然纯一 ”, 意思就是要使祭祀者全心全意投
   入即将进行的祭祀上 , 不容有他思 。“ 乃见其所为齐者 ”, 即能格所祭之
   鬼神 。 这种湛然纯一的心理状态 , 朱子称之为 “ 祭祀之诚意 ”。《 八佾 》 曰 :
           祭如在 , 祭神如神在 。 子曰 :“ 吾不与祭 , 如不祭 。”
           《 集注 》: 又记孔子之言以明之 (“ 祭祀之诚意 ”)。 言己当
       祭之时 , 或有故不得与 , 而使他人摄之 , 则不得致其如在之诚 。
       故虽已祭 , 而此心缺然 , 如未尝祭也 。 范氏曰 :“ 君子之祭 , 七
       日戒 , 三日齐 , 必见所祭者 , 诚之至也 。 是故郊则天神格 , 庙则
       人鬼享 , 皆由己以致之也 。 有其诚则有其神 , 无其诚则无其
       神 , 可不谨乎?……”( 程树德 , 1990 : 175 )
       就此而言 , 前述 “ 形气论 ” 的 “ 格神之理 ” 只是祭祀格神的必要条件
   而非充分条件 , 主祭者有此诚心才是最重要的 , 若无此祭祀之诚意 , 断
   无 “ 神能来格 ” 的可能 。 故朱子在 《 语类 》 中又说 :“ 神之有无 , 皆在于此
   心之诚与不诚 , 不必求之恍惚之间 。”( 黎靖德 , 1988 : 620 )


    ·  0
        ·
      8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