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0 - 《社会》2020年第3期
P. 90

“ 祭祀不祈 ” 与 “ 内尽己心 ”: 以祭礼中的 “ 鬼神 ” 为例论儒家思想的 “ 理性主义 ”

   神 , 又 “ 属属 ” 乎如将失其亲而弗获见 。“ 庶或飨之! ” 然则神有没有来
   飨 , 人岂知之 , 不过是孝子自尽其诚 , 自尽其为子之道 。
       行文至此 , 前文遗留的君子 “ 可必之福 ”, 也可以得到解答 。《 礼
   记 · 祭统 》 云 :
           贤者之祭也 , 必受其福 。 非世所谓福也 。 福者 , 备也 ; 备
       者 , 百顺之名也 。 无所不顺者 , 谓之备 。 言内尽于己 , 而外顺
       于道也 。…… 是故贤者之祭也 , 致其诚信与其忠敬 , 奉之以
       物 , 道之以礼 , 安之以乐 , 参之以时 。 明荐之而已矣 。 不求其
       为 , 此孝子之心也 。
       “ 不求其为 ” 即是无所祈求的意思 。 内尽 “ 己 ” 之诚敬之心 , 此心能
   尽 , 便能于外尽 “ 心之所发 ”, 感时荐物 , 顺乎礼仪节文 , 由是则能 “ 外顺

   于道 ”。 内外皆尽 , 然后能 “ 备 ”。 王夫之 ( 2011犫 : 1146 ) 说 :“‘ 内尽于己 ’
   则心安 ,‘ 外顺于道 ’ 则理得 , 心安理得 , 贤者所求于天人而欲备者也 , 故
   谓之 ‘ 福 ’。‘ 世所谓福 ’, 侥幸而已 。” 主祭者在祭祀时 , 于内能尽祭祀之
   诚心 , 于外又能通过种种礼制的仪节 , 将这种诚心诚意淋漓尽致而又不
   失中节地表达出来 。 所谓 “ 祭祀不祈 ”, 其内涵也正在于此 。 而 “ 报本反
   始 ”, 若没有这种 “ 事死如事生 ” 的孝子的诚敬之心作为支撑 , 难免流于
   空谈 。 是故 ,《 礼记 · 祭义 》 几乎通篇言 “ 孝子 ”。 同时 , 也正是由于 “ 报
   本反始 ” 能够归结于 “ 孝子之心 ”, 祭祀之礼在儒家思想视阈内才不是一
   种 “ 人为 ” 的或建构出的表演 , 因为祭祀或祭祀中的种种礼节本身就是
   父子之间 “ 自然情感 ” 的流露与外显 。 故王夫之 ( 2011犪 : 159 )《 中庸训
   义 》 说 :“ 孝者 , 人子自尽之庸行耳 。 而推至其心所必尽 、 道之所必通者 ,
   则存乎达孝矣 …… 一时之人心 , 无不喻其报本反始之笃 ;…… 实有合于
   夫人天性不容已之真 , 而莫能易也 。”

       五 、 结论

       综上 , 本文认为 , 儒家思想的发展并不是以逐渐祛除 “ 鬼神 ” 为演进
   方向的 , 儒家思想体系的形成与 “ 鬼神 ” 的因素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
   且儒家思想对 “ 鬼神 ” 的理解也不是 “ 不可知论 ” 式或 “ 存而不论 ” 式的 ,
   恰恰相反 , 对 “ 鬼神 ” 的认识本就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
   具体而言 , 总结上文 , 儒家思想所认为的 “ 鬼神 ” 的意思大体可以概括为
   四个层次 :


                                                               ·
                                                            8
                                                           · 3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