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6 - 《社会》2020年第3期
P. 86
“ 祭祀不祈 ” 与 “ 内尽己心 ”: 以祭礼中的 “ 鬼神 ” 为例论儒家思想的 “ 理性主义 ”
之祖 、 始祖等人鬼 , 为其设祭祀的意义更具一般性和根本性 。 因 “ 有功
烈于民 ” 者 , 不外乎因生前的事功 , 为后世的人群生活提供一个好的生
活的图景 , 如 “ 皇帝正名 ”“ 契为司徒 ” 等 , 是能立 “ 名教 ” 之法 ; 或树立某
种典范 , 如 “ 尧均赏罚 ”“ 舜勤众事 ” 等 。 而以父配天 、 为父设祀的原因 ,
则触及儒家学说中最根本的 、 关于人群生活本身所具有的性质的面
向 ——— 如子夏所说 , 不承认 “ 父子 ” 的关系 , 也就成了 “ 不知父 ” 之 “ 禽兽 ”
了 。 周公首创的以 “ 父 ” 来配至高无上的 “ 天 ” 的礼 , 更是将 “ 父行 ” 或 “ 父
子 ” 之伦强调到了极致 , 成为儒家思想讨论人群生活性质的最根本的起点 。
但问题至此并没有结束 。 一方面 , 所谓 “ 子天父 ”“ 以父为本 ”, 其实
是出于主祭者与被祭者之间固有的 “ 父子 ” 关系 , 至于被祭祀者是否以
鬼神的形态存在 , 似乎与这种 “ 子天父 ” 的逻辑完全无关 ——— 照此 , 则不
必对鬼神作一实在论式的理解 ; 另一方面 , 所谓 “ 报本反始 ”, 只是对儒
家祭礼所应当有的意义进行的总结 , 前文的梳理也不过是通过 “ 子天
父 ” 的逻辑来解释 “ 报本追远 ” 的意思 , 这仍然十分抽象 。 我们知道 , 王
行祭祀时 “ 不祈 ”, 但这不能与 “ 报本追远 ” 直接对应起来 。“ 报 ” 是回报 、
报答的意思 , 我们很难解释王在祭祀过程中不祈福就是在报答父母生
己之大恩或是在 “ 报本追远 ” 以 “ 反始 ”。 而关于 “ 可必之福 ”, 也无任何头绪 。
理解上述问题的关键线索 , 还在于前文郑玄注的 “ 死为神主 ”。“ 死
为神主 ” 即以祖 “ 配 ” 天 , 这不仅是 “ 万物本乎天 , 人本乎祖 ” 的抽象的 “ 生
生 ” 之德性的相配 , 而且是实指 , 意谓在祭祀时有天 ( 上帝 ) 降 (“ 陟 ”), 亦
有祖先的神灵降 , 天与祖先共同来食用祭品 , 以天为主 , 以祖为配 ; 同
样 ,《 中庸 》 中所说的 “ 祀乎其先 ” 的宗庙之祭 , 于祭祀时 , 也是有祖先的
神灵来到宗庙之内的 。 换言之 , 主祭者如何 “ 求神来格 ”, 也即祭祀时的
实践与礼仪 , 对我们理解 “ 不祈 ” 的行为和君子的 “ 可必之福 ” 至关重要 。
( 二 ) 祭祀实践中 “ 诚敬 ” 的心态与 “ 孝 ” 的伦理
《 论语 · 八佾 》 篇中说 :
祭如在 。 祭神如神在 。
何晏 《 集解 》: 祭如在 , 言事死如事生也 。
朱子 《 集注 》: 程子曰 :“ 祭 , 祭先祖也 。 祭神 , 祭外神也 。
祭先主于孝 , 祭神主于敬 。” 愚谓此门人记孔子祭祀之诚意 。
( 程树德 , 1990 : 175 )
何晏 、 程子与朱子解经 , 各有所指又一以贯之 , 尤以朱子所说最为
·
7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