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8 - 《社会》2020年第3期
P. 78
“ 祭祀不祈 ” 与 “ 内尽己心 ”: 以祭礼中的 “ 鬼神 ” 为例论儒家思想的 “ 理性主义 ”
释为君子 “ 能与神接 ”, 与向鬼神祈求 “ 降下福佑 ” 一样 , 都是不恰当的 。
实际上 , 这两种理解在本质上并无不同 , 祭祀之人既 “ 能与神接 ”, 自然
可以 “ 顺便 ” 向神央求种种福佑 ——— 毕竟自己是鬼神的子孙 ——— 而这
恰恰又把 “ 格神 ” 看作了 “ 可必 ” 的 。
鬼神是无形的 “ 气 ”, 与有 “ 形 ” 的生人的区别显而易见 。 王夫之 《 中
庸训义 》 说 ,“ 鬼神 ” 之情状在于 “ 不可见 ” 与 “ 不可闻 ”:
人所可见者 , 形也 , 而就形以视之 , 而不得 。 夫形有大小 ,
各有其量 , 而无形者无量之可测焉 。 人所可闻者 , 声也 , 而循
声以听之 , 而不得 。 夫声有喧寂 , 各因其时 , 而无声者无时之
可揣焉 。 此天下之至隐者乎!乃其不可见 、 不可闻者 , 固非无
也 。…… 若夫 “ 神 ” 者 , 其为诎为信 , 为消为息 , 取给于至足之
中 , 固可随机而动 , 其格也不可揣度也 。( 王夫之 , 2011犪 : 147 )
《 中庸 》 说神之形状 “ 不可度思 ”, 正是对船山之论的最好概括 。 换
句话说 ,“ 神 ” 与 “ 人 ” 有 “ 无形 ” 与 “ 有形 ” 的区隔 ,“ 神 ” 能 “ 来格 ”, 于生人
可求之 , 却仍然是 “ 不可必 ” 的 。 故 《 中庸 》“ 洋洋乎如在其上 , 如在其左
右 ”, 又有一个 “ 如 ” 字 。 这个 “ 如 ” 字与 《 论语 》“ 祭如在 , 祭神如神在 ” 之
“ 如 ” 同义 , 并不是说 “ 形气论 ” 的 “ 神能来格 ” 之理是虚妄之言 , 而是像朱
子所说 , 是一种 “ 主宾 ” 的 ( 或 “ 视角 ” 的 ) 转换 :
《 祭统 》 所说 “ 如有见闻 ”,《 论语 》 所说 “ 祭神如在 ”, 皆是主
于祭者言 。 此章 (《 中庸 》) 言 “ 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 , 以承祭
祀 ”, 12 是主于鬼神而言 。 自有宾主 。( 朱熹 , 2002 : 2959-2960 )
就 “ 神 ” 或 “ 魂气 ” 而言 , 因其附着生人的种种 “ 情与识 ”, 其本身并不
能泯灭 , 而有与生人感通之 “ 理 ”; 但就生人而言 , 因无形无声 ,“ 神 ” 或
“ 魂气 ” 的 “ 往来之节 ” 并不能被生人所把握 。“ 如在 ” 者 , 是以 “ 鬼神 ” 之
“ 存在 ” 为前提的 。 朱子专门强调 :“ 又来喻言 ‘ 如其神之在焉 , 非真有在
者也 ’, 此言尤害理 。 若如此说 , 则是伪而已矣 , 又岂所谓诚之不可掩
乎! ”( 朱熹 , 2002 : 2960 )。 儒家思想最重视 “ 诚心诚意 ”, 倘使没有鬼神 ,
那么整个祭礼系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 因为从最开始就是 “ 伪 ” 的 、 假的 。
这种基于 “ 形气论 ” 的对鬼神的认识 , 是儒家伦理体系容纳 “ 鬼神 ”
的前提 , 而 “ 鬼神 ” 体系的 “ 成员 ” 又是极其丰富而井然有序的 。 这体现
12. 《 中庸 》:“ 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 , 以承祭祀 , 洋洋乎如在其上 , 如在其左右 。”
·
7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