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5 - 《社会》2020年第3期
P. 75

社会 · 2020 · 3

   “ 分工 ” 的角度来看 , 辅助祭祀的 “ 巫 ” 本身是指向鬼神影响现实的能力
   的 。 但是 , 作为主祭者的 、“ 不祈 ” 的 “ 王 ” 究竟在做什么 , 我们并不清楚 。
   不过 ,《 礼记 · 祭统 》 中对主祭者的 “ 职责 ”, 有一个很明确的答案 :
           贤者之祭也 , 必受其福 , 非世所谓福也 。
           注 : 世所谓福者 , 谓受鬼神之佑助也 。
           疏 : 若水旱灾荒 , 祷祭百神 , 则有求也 。 故大祝有六祈之
       义 , 大司徒有荒政索鬼神之礼 。( 孔颖达 , 1999犪 : 1346 )
       疏中的 “ 大祝六祈 ”“ 大司徒索鬼神 ”, 便是巫向鬼神寻求佑助的礼
   节 ; 但作为 “ 贤者 ” 的王 , 所受的 “ 鬼神之福 ”, 并不是求鬼神降下福佑的

   意思 。 张子言 :“ 大抵无待于外 ”“ 若必待外以为乐 , 则常是不福 ”( 张载 ,
   2015 : 380 ), 朱子学生辅广的解读可谓最好注脚 :“ 世所谓福 , 则不可必
   也 …… 不求其如此 , 然后能尽祭之义 , 一有所求 , 义不尽矣 ”(《 礼记集
   说 》 卷一百十四 )。 神灵能有福佑固然是好事 , 却是难以捉摸 , 无法预言
   的 。 正是因为这种福佑 “ 不可必 ” 的原因 , 作为主祭者的王与助祭的巫
   所不同的关键处 , 恰恰在于祭祀时 “ 不祈 ( 福 )”。 如辅广所说 , 王能 “ 不
   祈 ” 而尽 “ 祭祀之义 ”, 便能受 “ 可必之福 ”; 反过来 , 但凡 “ 一有所求 ”, 则
   “ 祭祀之义 ” 便不能尽 ,“ 可必之福 ” 亦不能必 。 综上 , 我们需要解答的
   是 , 面对神灵时 ,“ 不祈 ” 的王在祭祀中的职责究竟何在 , 而 “ 不祈 ” 又是
   如何尽到 “ 祭祀之义 ” 的?尽 “ 祭祀之义 ”, 是否就能解释 “ 可必之福 ” ?
   本文希望通过回答这个问题 , 进而讨论儒家思想学说如何看待 “ 鬼神 ”
   之影响现实的能力 , 并讨论儒家伦理 “ 神圣性 ” 建立的机制 。

       三 、 关于 “ 鬼神 ” 的知识性认识与儒家祀典

       ( 一 )“ 形气论 ” 与鬼神之情状
       考察儒家典籍 , 我们可以发现 , 儒家思想对 “ 鬼神 ” 存在的形态有着
   令人讶异的知识体系 。《 礼记 · 祭义 》 曾记载宰我向孔子问 “ 鬼神 ” 之
   事 , 孔子所论甚详 , 此处只取一小部分言之 :
           宰我曰 :“ 吾闻鬼神之名 , 不知其所谓 。” 子曰 :“ 气也者 , 神
       之盛也 。 魄也者 , 鬼之盛也 。”( 注 : 气 , 谓嘘吸出入者也 。 耳目
       之聪明为魄 。)
           “ 众生必死 , 死必归土 , 此之谓鬼 。 骨肉毙于下 , 阴为野
       土 。 其气发扬于上 , 为昭明 、 ?蒿 、 凄怆 , 此百物之精也 , 神之


      6
        ·
    ·  8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