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6 - 《社会》2020年第3期
P. 76

“ 祭祀不祈 ” 与 “ 内尽己心 ”: 以祭礼中的 “ 鬼神 ” 为例论儒家思想的 “ 理性主义 ”

       著也 。”( 注 : ? , 谓香臭也 。 蒿 , 气蒸出貌 。 上言 “ 众生 ”, 此言
       “ 百物 ”, 明其与人同也 , 不如人贵尔 。)(《 礼记 · 祭义 》)
       又 《 左传 》 云 :
           人生始化曰魄 , 既生魄 , 阳曰魂 。(《 左传 · 昭公七年 》)
       郑注 “ 众生 ”“ 百物 ”, 意谓儒家的 “ 鬼神 ” 体系 ——— 包括 “ 天神 ”“ 地
   癨” 和 “ 人鬼 ”( 见下文 )——— 与世间所存在的种种事物在本质构成上都
   是一样的 , 都由无形的 “ 魂 ”(“ 气 ”) 和有形的 “ 魄 ” 共同构成 。《 左传 》 孔疏云 :
           人之生也 , 始变化为形 , 形之灵者 , 名之曰魄也 。 既生魄
       矣 , 魄内自有阳气 。 气之神者 , 名之曰魂也 。 魂魄 , 神灵之名 ,
       本从形气而有 。 形气既殊 , 魂魄亦异 。 附形之灵为魄 , 附气之
       神为魂也 。( 孔颖达 , 1999犫 : 1248 )
       孔疏虽然是在讲人 , 但此处解释的仍然是 “ 鬼神 ” 的一般情况 。 魂
   气与魄同等重要 , 魂与魄聚合在一起才能 “ 成物 ”, 物之死也就是这种无
   形的魂气与有形的魄相分离 。 但人与物毕竟不同 ,《 祭法 》 疏云 :“ 万物
   无知 , 其死曰折 ; 人为有识 , 故死曰鬼 ”( 孔颖达 , 1999犪 : 1299 ), 是以人贵
   于 “ 百物 ” 者 , 在人 “ 有识 ”; 人之 “ 有识 ”, 又在人有耳鼻口目 。《 祭义 》 疏云 :
           “ 气谓嘘吸出入 ” 者 , 谓气在口 , 嘘吸出入 , 此气之体无性
       识也 , 但性识依此气而生 。 有气则有识 , 无气则无识 , 则识从
       气 , 生性则神出入也 。 故人之精灵而谓之神 。 云 “ 耳目之聪明
       为魄 ” 者 , 魄 , 体也 , 若无耳目形体 , 不得为聪明 。( 孔颖达 ,
       1999犪 : 1325 )
       尽管人与百物皆由 “ 魂气 ” 与 “ 形魄 ” 构成 , 但人有口鼻耳目 , 故能有
   性识聪明 。 清儒戴震 ( 2012 : 5 ) 说 :“ 盖耳之能听 , 目之能视 , 鼻之能臭 ,
   口之知味 , 魄之为也 , 所谓灵也 ”,“ 心之精爽 , 有思辄通 , 魂之为也 , 所谓
   神也 ”, 因此 , 人与百物其死则形魄皆逐渐腐朽终归于土 , 然物之气发扬
   于上 , 为 “? 蒿 ”“ 凄怆 ”, 人之气却发扬为 “ 昭明 ”。“? 蒿 ”“ 凄怆 ” 大抵如
   钱穆 ( 2011 : 75 ) 所说 ,“? 蒿有一种温暖义 , 如人接春夏百物之气 , 即感
   其如是 。? 怆有一种愀凉义 , 如人接秋冬百物之气 , 即感其如是 ”, 类似
   于生人体感上温暖或寒冷的感受 , 同时 , 物之生命也在形气分离时完结
   (“ 折落颠坠 , 断而不可续 ”)。“ 昭明 ” 者 , 清儒孙希旦 ( 2010 : 1220 ) 解释
   为 “ 光景之著见 ”, 人死后虽然形气两分 , 然因这种气上 “ 附 ” 着人生前的
   “ 性情 ” 与 “ 灵识 ”, 又可与生人的情识相感触 、 相通接 , 因此 , 人的 “ 魂气 ”


                                                               ·
                                                            6
                                                           · 9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