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社会》2020年第3期
P. 53

社会 · 2020 · 3

   端 , 1998 : 293-295 )。 20 更重要的是 ,“ 仿佛秩序 ” 对于行动者在计算相
   关可能性的同时起到了关键作用 , 在主观意义上使行动者 “ 信守承诺 ”
   或 ( 承认这个秩序 )“ 具有拘束力 ”( 韦伯 , 1999 : 219-225 , 228-233 ; 韦
   伯 , 2003 : 28 , 157-164 )。 21 这样看来 , 韦伯在 “ 共同体行动 ” 与 “ 社会体
   行动 ” 之后才开始讨论 “ 合意行动 ” 是有其深切用意的 。 本文认为 , 我们
   从合意行动 “ 不具有目的理性的秩序 , 却仿佛有序运作 ” 的要素出发 , 不
   仅可以建立 “ 合意行动 ” 的理论特性 , 更能依次展开对其他两个关键要
   素的探索 。
       这种具有 “ 仿佛 ” 性质的行动参照 , 不仅回应了施路赫特考察 《 基本

   概念 》 提出的关于 “ 自发性协作 ” 的疑惑 , 更直接涉及韦伯为 “ 合意行动 ”
   所建构的两个关键要素 : 第一 , 这个 “ 仿佛秩序 ” 之内的其他行动者的影
   响力 ; 第二 , 这个 “ 仿佛秩序 ” 之外的第三方 ( 非参与者 ) 行动者也在期待
   的参照范围之中 。
       这些 “ 仿佛秩序之内的个别人 ( 其他人 )” 如何 “ 决定性 ” 地对此合意
   行动的效果产生影响 , 韦伯并没有提供理论性说明 , 而是直接给出两个
   鲜明的例子 , 即 : 市场秩序中对于 “ 获取金钱 ” 的期待导向 , 语言共同体
   之中对于 “ 能够了解 ” 的期待导向 。 耐人寻味的是 , 在当代社会理论的
   常见举例中 , 市场秩序和语言共同体不常被放在同一概念下作为举例 ,
   这可能是因为前者涉及理性计算 , 后者涉及共享文化 。 然而 , 韦伯在
   《 范畴 》 中讨论 “ 仿佛秩序 ” 的时候反而尝试着兼容这两种例子 。
       从这两个例子的相似点来看 ,“ 合意行动 ” 在导向一个 “ 仿佛秩序 ”
   的状况下 , 行动者彼此之间并不是 “ 已达成共识 ” 的状态 , 更不是 “ 以达


   20. 需要特别澄清的脉络是 , 林端 ( 1998 ) 在此引用韦伯关于 “ 风俗 — 群众性行动 !常规 — 合意
   行动 !法律 — 团体性行动 ” 的讨论 , 其用意在于说明 “ 从经验到规范 ” 的连续体 , 未必与本文想
   讨论的 “ 共同体行动 !合意行动 !社会体行动 ” 的类型学有直接关联 。 主要差异在于 , 本文由
   于研究范围之故 , 无意花太多篇幅讨论比 “ 共同体行动 ” 更为前阶段的 “ 群众性行动 ”, 或者讨
   论 “ 机构与联合会 ” 概念提出之后所建构的 “ 联合会行动 ”( 林端翻译为 “ 团体性行动 ”)。
   21. 从韦伯的时代到当代社会 , 各种关于经济市场上 “ 垄断行为 ” 的讨论 , 各方行动者当时主观
   意义上的 “ 合意 ” 状态 , 更是法律工具如何管制经济活动的讨论关键 。 此外 , 对于经济科学与
   各种形式工具的社会学作用 , 如果从韦伯对于 “ 仿佛秩序 ” 的观点出发 , 我们不难理解当代新
   经济社会学研究中 , 一些学者致力于提出 “ 表现性 ”( 狆 犲狉犳狅狉犿犪狋犻狏犻狋 狔 ) 的理论视角 ( 犆犪犾犾狅狀 ,
   1998 ; 犕犪犮犓犲狀狕犻犲 , 2004 , 2006 ; 犕犪犮犓犲狀狕犻犲犪狀犱犕犻犾犾狅 , 2003 ; 犕犪犮犓犲狀狕犻犲 , 犕狌狀犻犲狊犪犪狀犱犛犻狌 ,
   2007 ) 或是 “ 虚构期望 ”( 犳犻犮狋犻狅狀犪犾犲狓 狆 犲犮狋犪狋犻狅狀狊 ) 等新概念的理论企图 ( 犅犲犮犽犲狉狋 , 2016 ; 犅犲犮犽犲狉狋
   犪狀犱犅狉狅狀犽 , 2018 ; 犅犲犮犽犲狉狋犪狀犱犇犲狑犲 狔 , 2017 )。


        ·
    ·  6
      4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