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0 - 《社会》2020年第2期
P. 190

激活优势 : 家长主义浪潮下家长参与的群体差异

   的回应具有很大差异 , 需要从知识的社会分配 ( 犅犲狉 犵 犲狉犪狀犱犔狌犮犽犿犪狀狀 ,
   1967 : 60 ) 的角度来理解 。
       ( 二 ) 家长的回应
       学校力图激活家长能量 , 从而达成合作共育的目标 。 家长为回应
   学校的要求 , 要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 , 具体体现在参与意识 、 参与能力 、
   参与行为三个层面 。 下面依次讨论不同群体家长所持有的教育观念 、
   既有知识在何种程度上可以回应学校的要求以及具体采取何种策略展
   开行动 。
       1. 打工群体的家长参与
       外来务工人员散居于居民区和城乡结合部 , 为了让子女进入城市
   学校就读 , 通常要克服重重困难 。 相较留守儿童家庭 , 流星班和飞扬班
   的多数流动儿童家庭属于工作相对稳定 、 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群体 。
   但在初中阶段 , 流星班仍有两位学生因父母工作变动而中途转回老家
   就读 , 飞扬班则有一位中产群体子弟转入 。 飞扬班属于 犢犓 初中成绩
   比较好的班级 , 只有成绩优异的打工子弟才有可能被择优选入这一班

   级 ; 流星班的学生来源则比较复杂 , 属于按照教育政策 “ 兜底 ” 的情况 。
   对打工群体而言 , 即使母亲在孩子幼小阶段专职照看 , 孩子读书后大多
   也会重新开始工作 。 那么 , 在教师看来并不困难的家长参与要求 , 对他
   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 1 ) 参与意识
       当笔者提及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差异时 , 打工群体家长普遍认
   为城市教育条件要好得多 , 也愿意竭尽所能让孩子留在城市读书 。 而
   当笔者向教师提及打工群体的家庭教育状况时 , 他们普遍认为家长对
   孩子的教育关注度不够 。 按照通常的想象 , 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城市后
   其教育观念可能会有所转变 , 但事实上 , 教育观念与其早期农村生活经
   历有着紧密关联 , 并不会随着进入城市工作而轻易改变 。 下面介绍飞
   扬班学生 犠犢犎 的案例 。
       犠犢犎 来自 犑 市郊区的一个乡镇 , 小学三年级之前随父亲 、 爷爷 、 奶
   奶在老家生活 , 后转入位于老旧小区的小学 。 父亲读过初中 , 做过厨
   师 , 后又经营一家肉铺 , 三年前才在 犑 市城郊购买住房 , 到 犑 市一家公
   司做厨师 。 母亲也读到初中 , 在一家服装公司工作 。 犠犢犎 是老师们经
   常挂在嘴边的榜样式人物 , 用班上学生的话说 ,“ 她会利用下课时间来


                                                             3
                                                            1
                                                          · 8  ·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