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1 - 《社会》2020年第2期
P. 181

社会 · 2020 · 2

   究焦点放在母亲的参与上 。 除此之外 , 还有研究专门探究了中产阶级
   对教育的理解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维持子女优势的方式 ( 犅狉犪狀狋犾犻狀 犵 犲狉 ,
   2003 )。 而在定量研究方面 , 有学者细致检验了家长参与的阶级差异 :
   较高阶级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水平都高于较低阶级 , 且
   家长参与更为积极 , 介入方式更为多样 ( 犚狅犫犻狀狊狅狀犪狀犱犎犪狉狉犻狊 , 2014 :
   221 )。 总体上看 , 这一研究路径是通过纳入比较视野来透视家长参与
   的阶级化进程的 。
       中国学者关于家长参与的研究 , 一方面寻求与西方相关研究展开
   对话 , 另一方面又力图结合中国经验的内在特质 。 研究也主要有两种
   进路 : 第一 , 如何践行家校合作模式 。 人们通常认为 , 与西方国家相比 ,
   当前中国的家校合作尚停留在低层次 、 低共识 、 低意愿的状态 ( 杨晓 、 李
   松涛 , 2013 ), 需要在教育实践中改变这一状况 。 研究者主要关注对家
   校合作概念的理解 、 相关国家与地区家校合作模式的引介以及如何基
   于中国教育的实际状况推动家校合作 。 关于这一点 , 吴重涵等 ( 2013 )
   从理论 、 经验与行动三个层面展开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 杨启光 ( 2015 )
   则指出了家庭参与在推动学校教育变革中的重要意义 。 在国家政策层
   面推动家长参与的背景下 , 深入细致的学理探究呼应了强化家长参与
   的现实需要 。
       第二 , 不同群体的家长参与状况 。 在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 , 因流
   动儿童与留守儿童问题备受关注 , 其家校关系被纳入研究者的视野 。
   关于前者 , 有研究指出 , 流动儿童的家校合作形式简单 ( 李亚军 、 李启
   洪 , 2011 ), 并且是被动的 ( 史秋霞 , 2017 : 147 ); 关于后者 , 有研究指出 ,
   部分留守儿童父母采用放任自流和漠不关心的教养方式 ( 叶敬忠 、 潘
   璐 , 2008 : 381 ), 无法有效参与到学校教育之中 。 中国农村地区是学校
   教育发展的薄弱地带 , 朱志勇 、 董轩 ( 2011 ) 基于西部农村的调查 , 用 “ 打
   补丁 ” 描述家校关系 : 教师只有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才联系家长协助解
   决 。 以上研究对特定群体家长参与状况的描述比较类似 。 与之相对 ,
   中国城市教育中则出现了家长参与激增的状况 , 优势阶层表现得尤为
   明显 。 对此 , 王平 ( 2013 : 254 ) 认为 , 主流育儿观念中的家长角色已经从
   “ 救生员 ” 转变为 “ 教练员 ”, 城市底层难以胜任 。 当前采用民族志方法
   展开的研究主要关注单一群体 , 此类具体案例丰富了我们对特定人群
   家长参与状况的认识 。 而在不同阶层的比较方面 , 台湾学者蓝佩嘉


       4
    ·  7 ·
      1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