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8 - 《社会》2020年第2期
P. 178

激活优势 : 家长主义浪潮下家长参与的群体差异

   断裂的 , 难以回应教师所提出的要求 。 与之相比 , 中国城市中的家长参
   与表现出以下特别之处 : 首先 , 家长参与主要围绕学业成绩展开 , 具有
   强烈的绩效主义导向 ; 其次 , 家长参与在学校空间的公共事务这一端并
   没有系统发育起来 , 在家庭空间中的私人事务上却发育迅猛 ; 最后 , 城
   市社会阶层可以按照三分法而不是二分法展开比较 。 社会分层标准多
   样 , 不同研究者采取的标准与其研究目标密切相关 ( 李强 , 2011 : 11 ), 关
   键是将其纳入社会转型期阶层形成的框架之中 ( 沈原 , 2006 )。
       本文考察的两所公办学校所在的 犑 市 犢 区 , 伴随新城区的开发 , 城
   区人口与教育资源配置处于剧烈变动之中 。 新城区的高档住宅区主要
   聚居着中产群体 , 配置了比较优质的中小学和幼儿园 ; 老旧小区和拆迁
   安置社区主要聚居着城市普通工薪群体 , 处于房价和教育资源的 “ 洼
   地 ”; 外来务工人员不断向城市边缘地带迁移 , 在择校名额收紧的背景
   下 , 进入优质学校的机会很小 。 因此 , 依据受教育程度 、 职业 、 户籍等要
   素 , 可以划分出三个家长群体 : 接受了高等教育 、 从事专业管理工作的
   为中产群体 ; 没有接受高等教育 、 从事体力或技术工作的城市本地居民
   为工薪群体 ; 没有接受高等教育 、 从事体力或技术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
   为打工群体 。 1 西方学者所谓的工人阶级 , 在中国城市中可以区分出外
   来务工人员和城市普通工薪群体 , 前者具有农村生活背景而在城市务
   工 , 后者具有城市居民的优越性但没有通过学校教育实现向上的社会
   流动 。 本文跟踪的两个班级中三个群体的子弟并存 , 2 有助于把细致
   入微的民族志与整体的理论建构目标结合起来 , 从而呈现民族志的想
   象力 ( 犠犻犾犾犻狊 , 2000 : 犡犐 )。 在教育不平等的研究视域中 , 当我们从教育机
   会获得转向学校教育过程 , 家长参与的社会分析意义就可以凸显出来 ,


   1. 本研究访谈的家长多出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 。 有家长接受中专教育并获得体制内的稳定
   工作 , 仍然属于教育中的成功者 。 随着中专逐渐式微 , 大学急剧扩招 , 工作分配取消 ,“ 谁是教
   育中的成功者 ” 的格局发生很大变化 。
   2. 在教育不平等研究中 , 使用民族志方法就不同阶层的家长教养方式 、 家长参与 、 学生表现等
   展开比较分析可以依循两种逻辑 : 一是先建立阶层的分类框架 , 再寻找符合要求的典型案
   例 ; 二是先进入田野 , 再依照学生的家庭状况建立可供比较的分类框架 。 前者有助于彰显阶
   层之间的差异 , 后者则有助于贴合具有阶层异质性的学校班级的实际状况 。 本文主要采用后
   一种做法 , 这样就可以在同样的课堂 、 家长群 、 家长会等活动中观察不同群体的差异 。 但由此
   带来的问题是 , 家庭条件极其优越的中产群体和处境非常艰难的打工群体也就难以落入调查
   所跟踪的班级之中 。


                                                             1
                                                            1
                                                          · 7  ·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