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9 - 《社会》2020年第1期
P. 89

社会 · 2020 · 1

   过对中国北部边疆的考察提出 , 亚洲腹地商路的形成是由 “ 地理的 ”“ 社
   会的 ”“ 历史的 ” 三种原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 社会的原动力 “ 实乃由于
   人民移徙 ”, 历史的原动力 “ 乃游牧部落与其文化不同的邻境所发生的
   接触 ”, 其中最重要者 , 实为汉人 。 因此 , 内陆亚洲商路的起源并非肇于
   商业贸易的发展 , 而应归因于地理因素 、 游牧迁徙和不同文化间的接触
   三者的相互作用 ( 拉铁摩尔 , 1994 : 124 )。 换言之 , 边疆图景是由边疆汉
   人 、 边疆非汉民族以及周边跨境民族等力量共同塑造而成的 , 这种动力
   的来源则是基于 “ 内地 — 边疆 ” 社会经济 、 文化交流的需求而产生 。 这
   其中 , 生活在边地的汉人成为各方联系的 “ 枢纽 ”, 正是由于边地汉人的
   存在 , 才使得边疆中国与内地核心地带保持着一种常态化的交往和联
   系 , 也正因为有这种交往的存在 , 才使得边疆地带保持着一种开放的状态 。
       如果说 , 拉铁摩尔从理论构建层面阐释了历史时期生活在 “ 长城过
   渡带 ” 的边地汉人所具有的 “ 枢纽 ” 意义 , 那么十余年后 , 陶云逵 《 论边地
   汉人及其与边疆建设之关系 》 一文则从边疆社会文化交流层面对边地
   汉人的 “ 枢纽 ” 形象进行了再构建 。 文章指出 ,“ 设如我们讨论到建设工
   作的效率 、 途径或捷径 , 也就是寻找建设工作的钥匙的时候 , 我们应该
   不要忘记在各边地中居住着的或往来着的汉人 ”,“ 边地的汉人当然不
   是边建的唯一钥匙 , 但不失为重要钥匙之一 ”( 陶云逵 , 1943 : 28 )。 陶云
   逵将边地汉人主要归类为地主 、 商贩 、 土司属员三种 , 分别阐述了这三
   类人群在边疆建设中的 “ 钥匙 ” 作用 。
           ( 1 ) 边地汉人地主 。“ 边地汉人 , 特别是久居其地变为地
       主的与土人发生密切关系的汉人 , 对土人的风俗人情多半是
       很清楚的 , 否则他们不能生存 , 不能发展 。 他之能够发展是靠
       工作上能得到土人的合作 。 一个人在边地能得到土人的合
       作 , 在心理上也就是得到土人的钦佩与信任 。 土人于是听他
       的话 , 供他驱使 。 同时也就是他的言行能够吸引众多的土人了 。”
           ( 2 ) 边地商人 。“ 无论赶街子的行商或是开号的号商 , 他
       们在边地售卖汉货 , 收买山货 , 他必得把各地的生产情形 、 社
       会状况以及货品的需求数量弄个清楚之后 , 方敢涉深入险来
       此营生求利 。 因此我们可以说 , 边地汉商实在是一种 ‘ 边疆经
       济通 ’, 虽然他们的知识是零散的 , 没系统 。 因为他们是实际
       的商人 , 他们从实际经验之中获得的认识 , 关于经济 、 商业 、 人


      8
    ·  2
        ·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