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7 - 《社会》2020年第1期
P. 87
社会 · 2020 · 1
是边疆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 惟有认知边民 , 方能推进民族同化 、 疆界划
分等重要工作 ( 参见柯象峰 , 1941 ; 卫惠林 , 1942 )。 不过 , 与多数研究者
汲汲于边地民族分类与民族起源等经典理论议题有所不同 ( 参见徐益
棠 , 1942 ), 吴文藻所列 “ 边缘人 ” 和 “ 边缘文化 ” 选题 , 实为一种宏大的
“ 现实性 ” 问题研究 。
如果对吴文藻与罗伯特 · 帕克笔下的 “ 边缘人 ” 群体作一比较 , 即
可发现 : 罗伯特 · 帕克界定的 “ 边缘人 ”, 系指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大量
涌入美国的移民群体 , 而吴文藻所称 “ 边缘人 ”, 不仅有移入边地 “ 被土
著化 ” 的汉人 , 还包括一些 “ 被国族化 ” 的边地非汉人群 。 进一步说 , 罗
伯特 · 帕克仅将 “ 边缘人 ” 界定为一个被动的受体 , 它需接受主流世界
和主流文化的辐射 ; 吴文藻则视 “ 边缘人 ” 为一个身处两个世界 、 两种文
化之间 , 既接受 “ 他者 ” 文化 , 亦以自身文化重构边地社会的能动主体 。
从问题意识的生成缘起来看 , 罗伯特 · 帕克提出 “ 边缘人 ” 概念 , 其初衷
在于思考如何让大规模移民尽快 “ 单向度 ” 地融入美国文化圈 , 以实现
美国的国家社会整合 ; 吴文藻以 “ 边缘人 ” 指称边地 “ 国族化 ” 非汉人群
和 “ 土著化 ” 汉人 , 则有其独特的现实关怀 , 即强调在中国边疆这一特定
区域内 , 因两种人群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 形成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 “ 涵
化 ”, 进而产生一种 “ 关系 ”, 借以服务于这一时期中国国内蓬勃开展的
边疆开发和边政建设运动 。
其时 , 西南联大社会学教授陶云逵通过对云南边地社会经济 、 民
族 、 语言 、 宗教的调查 , 基于学者特有的一种敏锐性而意识到 , 边地汉人
在边疆建设方面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 随之激发了要对边地汉人做一番
“ 专门的精密的大量研究 ” 的热情 。 时至 1943 年 , 陶云逵在 《 边政公论 》
上发表 《 论边地汉人及其与边疆建设之关系 》 一文 。 在这篇讨论边地汉
人活动及其影响力的文章中 , 陶云逵亦使用了 “ 边缘人 ” 概念 。
他们 ( 指边地汉人 ——— 引者注 ) 在生活样法上 , 一方面存
了中原文化若干特质 , 另一方面又采纳了边胞文化若干方式 ,
多少受到双重文化的陶熔 , 事实上成为人类学上所谓
“ 犕犪狉 犵 犻狀犪犾犕犪狀 ”( 边缘人 )。 尤其是一些与边胞建立有友好关
系的 , 实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理想的桥梁 。( 陶云逵 , 1943 : 28 )
相较吴文藻精细化地以 “ 边缘人 ” 指代边地 “ 国族化 ” 非汉人群 、“ 土
著化 ” 汉人等两类人群 , 陶云逵对 “ 边缘人 ” 的界定显得较为粗线条和具
·
· 0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