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5 - 《社会》2020年第1期
P. 85
社会 · 2020 · 1
在知识体系构建方面的差异性 。 因此 , 基于学术史的视角 , 我们有必要
对时人的讨论进行梳理和分析 , 这一方面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民国时期
“ 边地汉人 ” 在近代中国边疆统合中的位置与角色 ; 另一方面 , 也可通过
比较今人与时人之观念的异同 , 理解这一差异性背后的政治 、 文化隐喻 。
基于对上述先行研究之检讨 , 本文拟考察民国时期 ( 主要集中于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 ) 社会知识精英对边地汉人形象的构建过程 。 彼
时 , 一些具有西方人类学 、 民族学 、 社会学等学术训练背景的研究者较
早地将源自西方的 “ 边缘人 ” 概念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范式引入中国田
野 , 并运用它分析边地汉人 , 进而塑造了一个 “ 枢纽人 ” 群体像 。 大约同
一时期 , 亦有一群研究者基于边地日常生活的观察 , 为边地汉人构建了
一种 “ 限界群 ” 形象 。 从研究结果来看 , 与今人学者多倾向于阐发一个
偏于一律 、 正面积极的边地汉人形象不同 , 民国时期社会知识精英笔下
的边地汉人形象呈现出二元形态 。 本文的研究表明 , 两种看似矛盾的形象
构建 , 实则反映了民国时期国内知识精英不同的学术逻辑和政治诉求 。
二 、“ 边缘人 ” 理论范式与边地汉人研究
1928 年 , 美国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罗伯特 · 帕克 ( 犚狅犫犲狉狋犈.
犘犪狉犽 ) 发表了 《 人类迁徙和边缘人 》( 犎狌犿犪狀犕犻 犵 狉犪狋犻狅狀犪狀犱狋犺犲犕犪狉 犵 犻狀犪犾
犕犪狀 ) 一文 , 首次提出了 “ 边缘人 ” 这一学术概念 。 根据罗伯特 · 帕克
( 犘犪狉犽 , 1928 ) 的观点 , 人群迁徙往往伴随着各种偶然的碰撞与冲突 , 并
由此引发族群 、 文化的融合 , 从而成为引领历史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 同
样 , 也正是在人群迁徙过程中 , 造就了一种身处两种文化 、 两个社会边
缘的 “ 边缘人 ”( 犿犪狉 犵 犻狀犪犾犿犪狀 )。 这一人群既不愿意完全割断他的过去
和传统 , 也不能完全被现地社会所接受 , 故在某种意义上可被称为 “ 陌
生人 ”。 这一人群的自我意识更加强烈 , 亦具有更为紧迫的危机感 。 在
罗伯特 · 帕克看来 ,“ 边缘人 ” 的到来 , 可以形成一种以知识 、 经验传播
为基础的交流 。 毫无疑问 , 这样一种精神交流相比那种以物品贸易为
基础的交流更为重要 , 故通过 “ 边缘人 ” 的研究 , 可以更好地观察人类文
明的发展进程 。 这篇极具开创性的论文所提 “ 边缘人 ” 概念是如此地形
象 , 以至于引起学术界的强烈共鸣 , 在很短时间内成为社会学 、 心理学
等学科文献使用的一个基本术语 , 并在大众传播中影响深远 ( 参见
犎狌 犵 犺犲狊 , 1949 ; 犛犿犻狋犺 , 1980 )。
·
· 8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