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8 - 《社会》2020年第1期
P. 88
在 “ 枢纽 ” 与 “ 限界 ” 之间的边缘人
体化 ——— 勿论 “ 土著化 ” 与否 , 他只是从地理 、 人群的角度 , 将 “ 边地汉
人 ” 纳入 “ 边缘人 ” 的范畴 。 基于陶云逵的观察 , 边地汉人无疑是一群地
理 、 文化上的 “ 边缘人 ”: 他们生长在内地中原 , 深受中原文化的熏陶 , 但
却身处边疆 , 久沾边地风俗 ; 他们内心认同中原社会 , 却迫于生计而与
边地社会交往 、 交流 、 交融 。 不过 , 与一般文学作品渲染 “ 边缘人 ” 刻骨
铭心的 “ 漂泊感 ”“ 边缘感 ” 不同 , 作为一位致力于以学术服务于边疆行
政建设的社会学家 , 陶云逵更多地从积极性面向探讨边地汉人在沟通
“ 内地 — 边疆 ” 文化 、 架构 “ 汉人 — 边胞 ” 友谊之桥等方面的作用 。
这一时期吴文藻 、 陶云逵两位学者对 “ 边缘人 ” 理论的 ? 引 , 决非简
单移植西方理论 , 实则基于本土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政治实践而发 , 具有
强烈的本土问题意识 。 从罗伯特 · 帕克与吴 、 陶两位先生对 “ 边缘人 ”
群体范围的界定来看 , 三者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 罗伯特 · 帕克基于
本国的现实国情 , 用 “ 边缘人 ” 理论来解释和探讨大批涌入美国的移民
群体 ; 吴文藻最早在中国学术界以 “ 边缘人 ” 的概念来诠释身处内地 、 边
疆两个世界 、 两种文化之间的边地 “ 国族化 ” 边胞 、“ 土著化 ” 汉人 ; 陶云
逵则具有更为强烈的问题意识 , 将 “ 边缘人 ” 理论与中国边疆治理的现
实进行对接 , 用以阐释边地汉人这一群体的社会历史作用 。 尽管两位
中国学者所理解的 “ 边缘人 ” 群体范畴并不一致 , 但都接受了罗伯特 ·
帕克有关 “ 边缘人 ” 之积极性功能的解释 , 亦即吴 、 陶二人均借此理论施
展学术服务政治之抱负 , 希冀呈现身处中国边疆地区的 “ 边缘人 ” 在边
疆建设过程中的积极意义 。
若做更为深入的考察 , 我们还会发现 , 吴文藻 、 陶云逵 ? 引 “ 边缘
人 ” 理论来解释边地汉人之社会历史意义 , 实际上反映了知识来源的多
样性 : 首先 , 他们使用了最新的西方社会学理论 ; 其次 , 他们认同传统视
野下汉人被视为边疆治理 “ 国家化 ” 之代表的知识体系 , 展现了历史主
义的传统 ; 再次 , 他们还参照了边疆田野调查的实际经验 , 以民族志书
写的方式呈现了民族学 、 社会学家对边地社会问题的思考 。 正是由于
西学理论 、 历史传统与民族志三者的有机结合 , 才赋予了边地汉人以
“ 边缘人 ” 的社会历史角色 。
三 、 宏大国家叙事中的 “ 枢纽人 ” 形象塑造
20 世纪 20 年代末 , 美国学者欧文 · 拉铁摩尔 ( 犗狑犲狀犔犪狋狋犻犿狅狉犲 ) 通
·
8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