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6 - 《社会》2020年第1期
P. 116

明清以来的市镇 :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因缘

   对社会活动的作用方式 。 大致来讲 , 从明清以来 , 南方地区宗族的势力
   较北方地区为盛 , 14 但这并不影响其在任何地方都表现为一个社会行
   动的基本单位 。 例如 , 在华南地区 , 宗族甚至演化成为一个具有 “ 法人 ”
   性质的团体 , 对家族中的经济和社会事务进行规制 ( 弗里德曼 , 2000 : 94
   -98 )。 在市镇上 , 它往往以对周围村庄进行整合的 “ 复合宗族 ” 的形式
   出现 , 15 而且经常把宗祠设在集镇上而不是村庄里 , 由此实现对市场的
   管理和控制 ( 施坚雅 , 1998 : 47 )。 此外 , 宗族还以地域联盟的形式出现 ,
   对地方社会的治理产生一种结构性的影响 ( 科大卫 , 2009 : 325 )。
       人们习惯把故土称为 “ 家乡 ”, 从某种意义上表明了家族关系是乡
   土观念之所以形成的重要原因 ( 窦季良 , 1942 : 3-4 ; 何炳棣 , 2017 : 1-
   2 )。 总之 , 同乡关系在中国的社会结构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 而
   由同乡关系所建立的最常见的组织就是会馆 。 会馆的重要性很早就引
   起了研究者的关注 , 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 , 日本学者加藤繁和任井田 皗
   就到北京调查过诸多会馆 。 除北京以外 , 全国各商埠 、 省会 、 一般州县
   和工商业市镇都有会馆分布 。 到清末 , 江南各地稍具规模的市镇基本
   上都有会馆存在 ( 包伟民 , 1998 : 215 ; 何炳棣 , 2017 : 62-64 )。 另外 , 在
   广东 、 福建以及长江流域其他各省等人口流动频繁的地区 , 各级会馆也
   很常见 。 华北各省虽然会馆较少 , 但往往有客商组织成 “ 社 ”, 这种社也
   可以被看作一种同乡组织 ( 斯波义信 , 2013 : 39 ; 何炳棣 , 2017 : 95 )。 市
   镇上的会馆不仅仅是同乡旅馆 , 同时也具有同乡工商组合的性质 , 有些
   甚至还承担着 “ 同乡仕宦俱乐部 ” 的功能 ( 全汉 癉, 2007 : 108-114 ; 何炳
   棣 , 2017 : 37 )。
       而且 , 同族和同乡关系一旦结合起来 , 还会产生一种被称为 “ 乡族 ”
   的势力 。 16 明清时期的乡族经济是在族人捐派 、 没收财产 、 饶财乐助 、 祠


   14. 顾炎武 ( 2013 : 1304 ) 在 《 日知录 》 卷二十三之 “ 北方门族 ” 有说 :“ 今日中原北方虽号甲族 , 无
   有至千丁者 , 户口之寡 , 族姓之衰 , 与江南相去绝 。”
   15. 施坚雅 ( 1998 : 46 ) 指出 :“ 中国农村的不少部分逐渐维持了大量的同姓氏的地方化宗族 , 它
   们由于来自一个共同祖先的血缘关系而在历史上重重联系 , 但每一个地方化宗族都位于一个
   不同的村庄或集镇 。”
   16. “ 乡族 ” 是傅衣凌早在 1946 年的文章 《 论乡族集团对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干涉 》 中就明确提
   出的概念 , 甚至早在 1944 年发表的 《 福建佃农经济丛考 》 里他就已经思考过这个问题 , 后来他
   又对其进行了重新改写 , 加入了一些新的想法 , 他认为 ,“ 在这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 中国的
   地主阶级便积极地扶植和利用这一种乡族势力使其渗透于封建经济之中 , 或以祠堂 ,( 转下页 )


                                                             9
                                                            1
                                                          · 0  ·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