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3 - 《社会》2020年第1期
P. 113

社会 · 2020 · 1

   串联起了一个从城市 、 市镇到乡村的连续体 。
       相较而言 , 华北地区的市集不仅是以间隔性的定期市为主 , 其专业
   化程度也比江南地区要低得多 , 例如 , 即便在民国时期 , 棉花还是河北
   省唯一的商品化农产品 ( 何廉 , 1934 ; 龚关 , 2000 )。 在其他地区 , 即便有
   商业性市镇的发展 , 规模与范围与江南地区也不可同日而语 , 受全球化
   贸易的影响也要更晚一些 , 例如 ,“ 长江上游被纳入世界市场是在重庆
   开埠之后 ”( 王笛 , 2018 : 217 )。
       鸦片战争以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当
   时的经济格局 , 最大的变化是长江经济带 , 特别是长江下游城市的崛
   起 。《 南京条约 》 签订不到 10 年 , 上海就取代广州成为最大的外贸口
   岸 , 从而促使江南地区的农村经济与世界体系建立了更为紧密的联系 。
   另外 ,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也进一步确立了上海在这一地区的中心地
   位 。 1860 年苏州城陷落以后 , 难民纷纷逃至上海 。 上海及其近郊在战
   争中并没有受到很大破坏 , 反而因为人力 、 资金的聚集而获得了更好的
   发展 。 战争结束以后 , 苏南 、 浙北等地很快因为经济作物的种植而重新
   恢复 , 不仅如此 , 还出现了一些战争前没有的 “ 新生市镇 ”( 刘石吉 ,
   1987 : 89-105 ; 包伟民 , 1998 : 47-55 )。
       总体而言 , 从晚清到民国 , 准确地说是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前 , 市镇
   的发展一直是中国经济的增长点 。 当然 , 相比于之前 , 由于面临 “ 数千
   年未有之变局 ”, 中国的经济 、 社会和政治环境变得更为复杂了 。 这一
   时期的市镇也表现出一些重要的变化和趋势 , 从经济的角度看 , 大致可
   以概括出以下三点 。 第一 , 随着全球化贸易的深入影响 , 市镇越来越显
   现 “ 超层级 ” 和 “ 跨区域 ” 的特点 。 传统社会中的经济层级和行政层级虽
   然并不完全重合 , 但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中 , 官员通过与缙绅和商
   人的合作 , 努力使经济与行政 、 官僚系统与非官方治理能够相互配合 ,
   从而达到对地方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 ( 施坚雅 , 2000 )。 工商业市镇的
   出现和加速发展打破了这一格局 , 这些市镇与县治或府城并不存在按
   照等级进行商品流通的集散关系 , 9 另外 , 它们还吸引了携带大量资金


   9. 赵冈 ( 2006 : 197 ) 的研究说 :“ 例如嘉兴县属的新塍镇 、 大张圩各市镇所产之丝绸 , 不向嘉兴
   府城集中 , 反而是运往盛泽镇 。” 当然 , 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一些城市的兴起 , 例如重庆 ,
   就是在口岸被迫开辟之后 , 才从一个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发展成了长江上游联系外界的重要
   的商业和货物集散中心 ( 王笛 , 2018 : 186-228 )。 而在华北的棉纺织产业链条中 , 甚至已经在
   济南 、 天津 、 上海等终点市场出现了棉花的期货交易 ( 吴知 , 1936 )。
       6
    ·  0 ·
      1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