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0 - 《社会》2020年第1期
P. 110

明清以来的市镇 :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因缘

   学的杨庆和杨懋春就在各自的研究中关注了城乡之间的 “ 集镇 ”, 施
   坚雅的研究显然是受到他们的影响 。 后来费孝通的相关研究其实都和
   燕京学派的整体学术关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从早期的 “ 清河调查 ”
   “ 清河实验 ” 到后来的 “ 社区研究 ”, 燕京学派的整体研究实际上都在关
   心市镇的 “ 社会生成 ” 和现代转型的问题 ( 侯俊丹 , 2017 , 2018 )。 有关市
   镇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讨论同样影响了基层政治问题的研究 , 无论是杜
   赞奇 ( 2004 : 10-25 ) 所说的 “ 文化的权力网络 ”, 还是萧邦奇 ( 1999 : 248 )
   在后来的研究中所提及的 “ 革命的双层网络 ”, 都是在乡镇的层面上试
   图去解释近代以来政党 、 政权和政治之间的联系和演化 , 乃至于对传统
   社会地方治理的研究也需要在一个更为基层的视角下才能被充分理
   解 。 例如 ,“ 华南学派 ” 的研究就是在乡镇这个层面上来讨论里甲 、 宗

   族 、 仪礼 、 文人和国家治理之间的演化关系 ( 宫崎市定 , 1993 ; 犉犪狌狉犲 ,
   2002 ; 科大卫 , 2009 : 67 、 175 ; 瞿同祖 , 2011 : 265-311 )。
       由此可见 , 无论是历史学还是社会学 , 对农村社会的研究都是把
   “ 市镇 ” 作为一个隐含的对象进行讨论 。 所以 , 无论是对于所谓的 “ 市民
   社会 ” 还是 “ 第三领域 ” 的研究 , 都必须要关注城乡之间的这个特殊场
   域 。 下文将分别从经济 、 社会和政治三个角度对明清以来的市镇发展
   进行概括和分析 , 从而揭示其在城镇化的历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三 、 从地方性市场到世界体系

       乡村市集古已有之 , 其出现是出于小农经济对于交换的自然需求 ,
   这些市集通常处于一些交通要道或者社会活动聚集之处 , 比如驿站和
   寺庙 。 唐代以后通常用 “ 草市 ” 称呼这些自然出现的交易场所 , 有学者
   认为这是由于唐代政府规定 “ 诸非州县之所 , 不得置市 ”, 这种解释强调
   了其民间性质 , 也有学者认为这一称谓只表示这种市场的临时性 , 因其
   大多为农舍草棚等简陋设备 。 而 “ 镇 ” 的名称最早正式出现在北魏时
   期 : 出于驻防需要的军事要塞被称为 “ 军镇 ”。 宋代鉴于唐末藩镇割据
   的弊端 , 不断削减甚至撤销军镇的驻军 , 剩下的军镇改由文官管理 , 从
   而使得这些军镇逐渐转变成地方性的商业中心 。 到了北宋中期 , 地方
   上已经形成了县 、 镇和集市这三级市场结构 。 其后因镇和集市的商业
   地位此消彼长 , 其差别逐步淡化 , 故通称为 “ 市镇 ”。 现有地名上经常出
   现的 “ 市 ”“ 墟 ”“ 埠 ”“ 店 ”“ 集 ”“ 场 ” 等 , 其实都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市镇的


                                                             3
                                                            1
                                                          · 0  ·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