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8 - 《社会》2020年第1期
P. 108
明清以来的市镇 :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因缘
社会的 “ 不足之处 ”( 犉犪狌狉犲 , 2002 ; 杨念群 , 2016 : 107 )。 人们之所以这样
做 , 大半是由于对韦伯有关论述的 “ 过度解释 ” 甚至是 “ 误读 ”。 因为作
为一种 “ 非历史的 ” 理想类型研究 , 韦伯 ( 2003 : 33 ) 恰恰强调的是某种特
定的文明形态 ( 或宗教 ) 在 “ 实际生活方式 ” 中之所以 “ 有别于 ” 其他形态
的特征 。 在城市研究的领域 , 这种误读尤为严重 。
在韦伯 ( 2007 : 198-211 ) 看来 , 正是城市孕育了资本主义文明 , 艺
术 、 科学 、 行会 、 政党 、 民主制等都是在城市发生的 。 不过 , 韦伯自己明
确说过 , 如果严格遵守他对 “ 城市共同体 ” 的定义 , 6 “ 即使是西方中古
的城市也只有一部分 ——— 至于 18 世纪的更只有极小的一部分 ——— 够
得上称为真正的 ‘ 城市共同体 ’”( 韦伯 , 2005 : 23 )。 然而 , 当我们把这种
定义当作一种 “ 近代化 ” 的标准的时候 , 当我们开始追问为什么中国没
有发展出 “ 资本主义精神 ” 的时候 , 这种研究方式实际和马克思主义视
域下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 这种解读把历史
单向地理解为制度影响精神文化的过程 , 但韦伯 ( 2003 : 5 ) 认为 “ 经济伦
理不是经济组织形式的简单的 ‘ 因变量 ’”。 所以 , 他理解的中国城市发
展是被 “ 士 ” 的 “ 君子理想 ” 和宗族的精神气质不断影响的过程 , 有别于
西方文明的儒教 “ 理性主义 ” 在家产官僚制的基础上维持着一个 “ 静态 ”
的国家 , 城市商人 、 行会组织的潜在力量都被溶解在了由宗族 、 同乡 、 师
徒等关系构成的伦理秩序中 ( 韦伯 , 2003 : 5 、 22 、 188 )。
韦伯关于城市共同体的论述经由哈贝马斯的转化变成了关于 “ 公
共领域 ” 的研究 , 把这一理论范式应用到中国史研究的代表当属罗威廉
关于汉口的系列研究 。 在 1984 年发表的首部著作中 , 罗威廉 ( 2016 :
382-385 ) 从四个方面论证了 19 世纪的汉口已经表现出类似于欧洲的
城市自治现象 : 首先是商业的发展 , 政府财政对贸易的日渐依赖 , 使得
商人自治取代了官府的直接控制 ; 其次 , 随着移民地方身份的多元化 ,
依附于出生地的乡土观念日渐淡薄 , 促成了城市意识和城市阶级的形
成 ; 再次是社会经济多元化的趋势 , 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导致汉口市场
秩序的大规模调整 , 新的地方势力开始出现 ; 最后 , 汉口行会的发展形
6. 韦伯 ( 2005 : 23 ) 认为 :“ 要发展成一个城市共同体 , 聚落至少得具有较强的工商业性格 , 而且
还得有下列的特征 :( 1 ) 防御设施 ,( 2 ) 市场 ,( 3 ) 自己的法庭以及 ——— 至少部分的 ——— 自己的
法律 ,( 4 ) 团体的性格及与此相关的 ( 5 ) 至少得有部分的自律性与自主性 , 这点包括官方的行
政 , 在其任命下 , 市民得以某种形式参与市政 。”
1
1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