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5 - 《社会》2020年第1期
P. 105

社会 · 2020 · 1

   只从城市人口比重来看 , 晚清甚至不算是传统中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
   阶段 。 比如 , 赵冈 ( 2006 : 160 ) 就认为 , 战国时期中国城市人口约占总
   人口的 15.9% , 有学者甚至认为能够达到 20% ( 张鸿雁 , 1988 : 231 )。
   只不过 , 宋代以前中国的城乡格局和近代以来有很大的区别 , 所以这种
   估算并不完全具有比较的意义 。 但是 , 自唐末开始 , 随着 “ 坊市制 ” 的崩
   溃和草市的兴起 , 商品化和社会分工不断发展 , 城乡关系也逐渐具有一
   种 “ 近世 ” 的特点 ( 谢和耐 , 1995 : 189 ; 宫崎市定 , 2018 : 29-32 )。 据估
   计 , 宋代城市人口的比重至少已经达到 12% ( 张鸿雁 , 1988 : 231 ), 甚至
   有学者认为可能已经达到 25% 左右 ( 漆侠 , 1988 : 933 )。
       自两宋到清末 , 中国城镇化的道路和近代以来的西方国家及近邻
   日本都有了显著区别 。 从发达国家的历史来看 , 城市化是一个小城市
   变大城市 、 大城市变特大城市 ,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的过
   程 。 但中国这一时期城市化的特点是 “ 大中型城市停止扩充 , 而市镇的
   数目大量增加 , 整个的城市人口愈来愈向农村靠拢 ”( 赵冈 , 2006 : 185 ;
   赵冈 、 陈钟毅 , 2006 : 329 )。 3 所以 , 用 “ 城镇化 ” 而不是 “ 城市化 ” 来表述
   中国的这一特殊路径更为准确 。 中国明清以来的市镇 ( 犿犪狉犽犲狋狋狅狑狀 )
   发展并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成为城市化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 , 市镇广
   泛而密集的分布反而成为中国城乡结构的一大特点 。
       最早关注这一特点的是历史学家 , 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 , 日本学者
   加藤繁 ( 2012 : 248-350 ) 就注意到了中国乡村商业聚落 , 即市镇的发
   展 。 在此以后 , 傅衣凌 ( 2007犮 : 3-47 ) 关于明清商人和商业资本的研究
   也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分析了市镇中的力量构成 。 同时 , 社会学家在实
   地调查中也逐渐意识到研究市镇的重要性 。 费孝通 ( 2015 : 253-267 )
   在 1947 年的文章 《 乡村 · 市镇 · 都会 》 以及后续的讨论中反思了传统
   中国的城乡关系 , 并认为要理解城乡问题 , 就必须对 “ 市镇 ” 这个节点进
   行深入研究 。


   ( 接上页 ) 比上年末减少 1260 万人 。 2018 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 城镇化率 ) 为 59.58% ,
   比上年末提高了 1.06% 。
   3. 根据赵冈 ( 2006 : 161-162 ) 研究可知 ,“ 北宋汴京人口在 140 万以上 , 而清代京师 ——— 北京 ,
   全盛时期人口不过百万 。 苏州城人口在北宋徽宗宣和年间曾膨胀至 43 万家 , 约在 200 万人
   以上 , 但该城清代人口从未超过 100 万 。 事实上北宋时的汴京及苏州 , 以及南宋的临安 , 规模
   都达到历史上的最高峰 ; 在 20 世纪以前 , 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特大号的城市 。” 与此同时 , 市
   镇的数量却从北宋时 《 元丰九域志 》 上列出的 1884 个增加到清代的 3 万多个 。

        ·
    ·  8
      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