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0 - 《社会》2019年第6期
P. 210

康有为的孔教革命:基于韦伯“卡里斯马”和“价值理性化”概念的考察


   性的孔教相比,已经置身迥然不同的语境之中。
       危亡的时势曾给予康氏从边缘到中心的不世之遇,但是与他的改
   制变教的理想相比,现实能够提供的机会窗口是残缺的、稍纵即逝的。
   即便在拥有政策影响力的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也未能让孔教动议得
   到落实。日后世殊事异,孔教再未能向后人展开其革命形态所含藏的
   全部历史意蕴。在此至少可以指出这样一点:孔教与民间宗教间亦敌
   亦友的微妙关系提示我们,若要在近代中国反传统变革的问题视野中
   审视孔教革命,则不仅要看到它冲击宗教大传统的旧有格局、开启祛魅
   进程的重要影响,也要看到它试图维系儒学—儒士的支配地位,使其在
   理性化时代获得新生的用心。

       五、理性化视野中的康有为与孔教

       康有为的孔教革命虽然强调的是儒学传统中宗教性的一面,但同
   时它又是在理性化时代应运而生的,这其间的张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
   孔教的特征和命运。
       在开始之前,先有必要对“理性化”这一术语做一澄清。与检视孔
   教思想时所用的价值合理化的术语不同,理性化更多地被用来指称包
   括中国在内的近代世界的转型进程的核心特征。理性化的理论视野十
   分宏阔,不能被简单地等同于通俗意义上的“现代化”。在理性化的进
   程中,一方面目标理性以不可逆转的趋势不断自我复制与强化,但另一
   方面,目标理性又和诸种价值理性以及其他社会行动类型生成着非常
   微妙复杂的关系,充满了紧张、危机、冲突乃至裂变。
       不光是在不同的行动类型之间,单是在不同的价值理性之间,就已
   蕴含了深刻的内在张力。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其一是价值理性
   化与分化的关系,其二是分化的价值理性之间的交互、消长关系。
       就价值理性化与分化的关系来说,不同的价值理性化为不同的文
   化领域提供了各自的终极视角,只有在这一条件下,才有各种社会秩序
   的“分化”并彰显出其内在固有的法则性。若无价值理性化的充分发展
   和“升华”,一个社会的不同文化领域、社会行动的界限便是模糊不清的
   (李猛, 2010 : 2-4 )。就分化的价值理性之间的交互、消长关系来说,不
   同的价值理性视其所处的历史阶段,会建立或者良性互动或者此消彼
   长的关系。本文第二节中曾提过清教伦理的例子。这一宗教领域中价

                                                          · 2 0 3 ·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