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2 - 《社会》2019年第6期
P. 182

非人间、曼陀罗与我圣朝: 18 世纪五台山的多重空间想象和身份表达


   量中心。章嘉若白多吉在开篇就顶礼文殊菩萨曼殊师利( 犚狅犾 狆 犪 ’ 犻狉犱狅
  狉 犼 犲 , 1992 : 8 ),通过礼赞文殊菩萨得到加持,从而拥有能够看到不可见
   世界的力量和洞见( 犐犾犾犻犮犺 , 2006 : 549 ),能够通过观想、梦境、意象看到
   五台山坛城在藏传佛教世界中的呈现:
           世上有五处被加持的殊圣之地:中央是金刚座,东方是五
       台山,南方是布达拉,西方是空行之士的国度乌仗那,北方是
       高贵之人的国土香巴拉。 17 ( 犚狅犾 狆 犪 ’ 犻狉犱狅狉 犼 犲 , 1992 : 8 )
       这是五台山坛城化的第二步,即把五台山放置在观想中的世界坛
   城中,这个世界坛城以佛陀觉悟之金刚座为中心,环之以四个方位上的
   圣地:北方香巴拉在 18 世纪是藏传佛教世界中的天堂,西方乌仗那是
   莲花生大士的故乡,南方布达拉在 18 世纪被藏人认为是达赖喇嘛的驻
   锡地布达拉宫,而东方五台山:
           在被称为“摩诃支那”的中华阔土上,有四大加持之山、五
       大念山以及四条大河。四大加持之山是,最殊圣的至尊文殊
       菩萨的道场五台山或者叫清凉山;至尊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普
       陀山或者叫舟山;至尊地藏菩萨的道场象山或者叫峨眉山;至
       尊普贤菩萨的道场九华山。 18 ( 犚狅犾 狆 犪 ’ 犻狉犱狅狉 犼 犲 , 1992 : 9 )
       五台山在佛经中常常被定位在瞻部洲的“摩诃支那”(藏文 犿犪犺犪
  狋狊犻狀犪 ),而作为佛经想象地理中抽象方位的摩诃支那,被章嘉若白多吉
   进一步具体对应为“甲那”(藏文 狉 犵狔 犪狀犪 犵           )。在 18 世纪,“甲那”虽然在
   不同语境下对应于汉或者中国,却已经有了地理和政治实指。文中以
   “四大加持之山”(藏文 犫 狔 犻狀狉犾犪犫狊犮犪狀犵狔 犻狉犻犮犺犲狀犫狕犺犻 )应和汉传佛教中
   的“四大名山”,同时以“五大念山”(藏文 狉犻 犵 狀 狔 犪狀犮犺犲狀狆 狅犾狀 犵 犪 )对应儒
   家正统的“五岳”。四大加持之山中的“加持”(藏文 犫 狔 犻狀狉犾犪犫狊 ),其藏文
   直译是“能量或者福佑之波”,生动揭示出朝圣的意义,即通过接近神圣


   17. 原文为: 犱犲 ’ 犪狀 犵 '犱狕犪犿犫狌犵 犾犻狀 犵 '犱犻狀犪犫 狔 犻狀狉犾犪犫狊犮犪狀犵狔 犻犽犺 狔 犪犱狆 犪狉犱狌' 狆 犺犪 犵 狊狆 犪犾狀 犵 犪狔 狅犱狆 犪狉
   犵 狉犪 犵 狊狋犲 / 犱犫狌狊狊狌狉 犵狔 犪 犵 犪狉狉犱狅狉 犼 犲 犵 犱犪狀 / 狊犺犪狉狋狌狉 犵狔 犪狀犪 犵 狉犻犫狅狉狋狊犲犾狀 犵 犪 / 犾犺狅狉狌狉犻犫狅 狆 狅狋犪犾犪 /
   狀狌犫狋狌犿犽犺犪'' 犵 狉狅 ’ 犻 犵 狀犪狊狅狅犇+ 狔 犪 狔 犪狀犪 / 犫 狔 犪狀 犵 犱狌狉犻 犵 狊犾犱犪狀 犵狔 犻 犵 狀犪狊狊犺犪犿+犫+犺犪犾犪狉狀犪犿狊狊狅 /
   18. 原文为: 犫 狔 犲犫狉犪 犵 狋狌犿犪犺犪狋狊犻狀犪狉 犵 狉犪 犵 狊 狆 犪 ’ 犻狉 犵狔 犪狀犪 犵犵 犻狉 犵狔 犪犾犽犺犪犿狊'犱犻狉犫 狔 犻狀狉犾犪犫狊犮犪狀犵狔 犻
   狉犻犮犺犲狀犫狕犺犻 / 狉犻 犵 狀 狔 犪狀犮犺犲狀狆 狅犾狀 犵 犪 / 犮犺狌犽犾狌狀 犵狉犪犫犿犲犱犫狕犺犻狉狀犪犿狊狔 狅狊狆 犪犾犪狊 / 犱犪狀 犵狆 狅犫狕犺犻'
   狆 犺犪 犵 狊 狆 犪' 犼 犪犿犱 狆 犪犾 犵狔 犻 犵 狀犪狊狉犻犫狅狉狋狊犲犾狀 犵 犪 ’ 犿狉犻犫狅犱狑犪狀 犵 狊犫狊犻犾 / ' 狆 犺犪 犵 狊狆 犪狊 狆狔 犪狀狉犪狊犵 狕犻 犵 狊犽 狔 犻
   犵 狀犪狊狉犻犫狅狆 狅狋犪犾犪 ’ 犿犵 狉狌'犱狕犻狀 / ' 狆 犺犪 犵 狊 狆 犪犽狌狀狋狌犫狕犪狀 犵狆 狅 ’ 犻 犵 狀犪狊犲犿犻狊犺犪狀犱狌犵 狉犪狀 犵 狊狆 犪狉犻犫狅
   犵 犾犪狀 犵犮犺犲狀 / ' 狆 犺犪 犵 狊 狆 犪狊犪 ’ 犻狊狀 狔 犻狀 犵狆 狅 ’ 犻 犵 狀犪狊犮犻 ’ 狌犫犪犺犪'狊犺犪狀狋犲犫狕犺犻 狔 犻狀犾犪 /

                                                          · 1 7 5 ·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