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3 - 《社会》2019年第6期
P. 183
社会· 2019 · 6
存在而沐浴能量或者福佑之光波( 犎狌犫犲狉 , 1999 : 15 )。这个意义上的
四大加持之 山 是 具 有 超 越 性 的,和 朝 圣 者 的 总 体 福 祉 相 关 ( 犆犾犪狉犽犲 ,
1989 : 223-242 )。而五大念山中的“念”(藏文 狀 狔 犪狀 )通常指前佛教时
犵
期的 一 类 神 灵,类 似 于 魔,较 为 凶 猛 残 暴,存 在 于 天 地 之 间 ( 犱犲
犖犲犫犲狊犽 狔 犠狅 犼 犽狅狑犻狋狕 , 1996 : 288-290 )。这个意义 上的 五大念 山是 需
要被佛教高僧驯服的,例如藏地著名神山念青唐拉(藏文 狀 狔 犪狀犮犺犲狀
犵
狋犺犪狀 犵 犾犺犪 )就是一个被莲花生驯服的大念山。这两类山相比较,四大被
加持之山的地位似乎是高于五大念山的。借此,章嘉若白多吉不仅把
汉地的神山系统纳入藏传佛教的世界,而且将作为佛教圣地的“四大名
山”排在作为儒家胜地的“五岳”之上。
在把五台山置入藏传佛教的世界坛城中之后,章嘉若白多吉又把
五台山自身转化为坛城:
中峰为身,东峰为意,南峰为功德,西峰为语,北峰为业。
五峰依次是毗卢遮那佛、阿!佛、宝生佛、阿弥陀佛、不空成就
佛。 19 ( 犚狅犾 狆 犪 ’ 犻狉犱狅狉 犼 犲 , 1992 : 18 )
藏文山志将五台山的五座山峰分别对应于五位佛,也就是密教中
居于金刚界曼陀罗中央之五解脱轮的五佛(杨清凡, 2007 : 31 )。密教
五佛系统以及由此延伸出的五个次佛国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佛国系统
(杨清凡, 2007 : 32 ),五佛分别居于中、东、南、西、北五个不同方位的佛
国,每一个佛都代表一个方位、一个部族、一种色彩、一个三昧耶形、一
个根本 咒,拥 有 坐 骑、明 妃 和 子 嗣 ( 犅犲犲狉 , 2003 : 234 ;杨 清 凡, 2007 :
32 )。后来这个系统逐渐发展,五佛又对应于五蕴、五大、五识、五境、五
智(杨清凡, 2007 : 32-33 )。密宗五佛系统在汉藏佛教中因为流传时
间和传播教派的不同而在理论解释和艺术呈现上有所差异。以镇澄山
志为例,汉文中通常将五峰解释为:
表我大圣,五智已圆,五眼已净,总五部之真秘,洞五阴之
性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顶分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
之灾矣。(镇澄, 1989 : 17 )
19. 原文为: 犱犫狌狊狉犻狊犽狌犱犪狀 犵 / 狊犺犪狉狉犻狋犺狌 犵 狊犱犪狀 犵 / 犾犺狅狉犻狔 狅狀狋犪狀犱犪狀 犵 / 狀狌犫狉犻犵 狊狌狀 犵犱犪狀 犵 /
犫 狔 犪狀 犵狉犻' 狆 犺狉犻狀犾犪狊犽 狔 犻 犵 狀犪狊狊狌狊狀犪狀 犵 犫犪狊犱犲狉狀犪犿狊狉犻犿狆 犪犫狕犺犻狀犱狌狉狀犪犿狊狀犪狀 犵 犱犪狀 犵 / 犿犻犫狊犽 狔 狅犱
狆 犪犱犪狀 犵 / 狉犻狀犮犺犲狀'犫 狔 狌狀 犵 犾犱犪狀犱犪狀 犵 / '狅犱犱 狆 犪 犵犿犲犱犱犪狀 犵 / 犱狅狀狔 狅犱 犵 狉狌犫 狆 犪'犻狉犻 犵 狊犽 狔 犻狊 狆 狉狌犾 狆 犪'犻狊犽狌
'犻 犵 狀犪狊狊狌犿狀 犵 狅狀狀狅 /
· 1 7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