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4 - 《社会》2019年第6期
P. 184
非人间、曼陀罗与我圣朝: 18 世纪五台山的多重空间想象和身份表达
很明显,汉传密宗在中国本土逐渐式微之后,汉传佛教保留了五佛
系统中相对抽象的“五智、五眼、五部、五阴、五佛冠、五方髻、五乘之要、
五浊之灾”这些因素,却淡化了具体的五佛形象。与之相对,藏传佛教
叙事将“五”具体化并分别对应于“五佛”中每一个有具体形象的佛。 20
在西藏的唐卡、雕 塑、建 筑 中,五佛常 常以 坛城 的形式 出 现(杨 清 凡,
2007 : 33-35 ),这是明显的密宗实践( 犜狌犮犮犻 , 2001 : 56-57 )。在清廷
的藏传佛教营建中,五佛唐卡常现其中(王子林, 2002 : 30-31 ),这是
章嘉若白多吉为乾隆皇帝进行密宗修行而特设的(王子林, 2002 : 39 )。
藏文山志以此把五台山转化为一个坛城。
对五台山的进一步坛城化是把五台山的地景转化为有加持力的功
德物。在汉文叙事中,地景虽然作为“圣化万方”的佛陀或者皇帝的具
体显现,对地景的描述和介绍却停留在自然分类及其实用功能的层次
上。相比较而言,在藏传佛教中,所有自然景观都有其象征意义,在藏
文圣地志中共享同一套象征符号( 犛犮犺犪犲犳犳犲狉 , 2011 : 226-228 ),比如绿
松石般的草地,盛放的花朵,青绿色的丛林,一百种甜味的水果,异香扑
鼻的草药,舞动的蜜蜂,歌声婉转的鸟,奔跑的鹿,八功德水,巍峨的岩
石以及白云朵朵的天空。这些动植物以及自然景观形成一套标准化叙
事,通过这套叙事,自然景观被赋予文化意义,构成一种能够给人带来
加持的能量场。藏文山志对于五台山的描述也遵循这套标准化叙事,
尤其体现在为圣地志而做的道歌中,五台山的地景被呈现为绿林花朵、
蜜蜂飞舞、百味俱全的果实、羽毛美丽的鸟儿、祛除百病的药草,等等
( 犚狅犾 狆 犪 ’ 犻狉犱狅狉 犼 犲 , 1992 : 207-209 )。不仅如此,这些药草都是“有加
持力的”(藏文 狊犿犪狀犵狔 犻狉犻 犵 狊犫 狔 犻狀狉犾犪狀狊犮犪狀 )( 犚狅犾 狆 犪 ’ 犻狉犱狅狉 犼 犲 , 1992 :
43 )。例如:
在此圣地之中,有独特硕大金色花朵(金芙蓉),有铁钩般
灵草(灵芝),此二者常人难以寻见捕获,然若服之,则能忆起
20. 例如,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佛)坐在有莲花、月轮为垫,由八只雪狮抬着的宝座上,面白
色,右手持法轮,左手持铃。阿"佛(不动如来佛)坐在由八只大象抬着的宝座上,面蓝色,右
手持金刚杵,左手持铃。宝生佛坐在由八匹马抬着的月轮及宝座上,面金黄色,右手持如意
珠,左手持铃。阿弥陀佛(无量寿佛)坐在由八只孔雀抬着的莲花月轮宝座上,面红色,右手持
莲,左手持铃。不空成就佛的宝座由八只类似水牛的 动 物 抬 着(有 时 候 是 由 叫 桑 桑 的 鸟 抬
着),面绿色,右手持双金刚,左手持铃(创古仁颇且、桑吉扎西, 2006 : 50-51 )。
· 1 7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