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6 - 《社会》2019年第6期
P. 186

非人间、曼陀罗与我圣朝: 18 世纪五台山的多重空间想象和身份表达


   菩萨在帝王面前的显现,是对帝王权力的加持。这本写给蒙藏佛教徒
   的文本并没有将清朝皇帝圣化成文殊菩萨,而只是提到皇帝因为供养
   僧伽而被加持。因此,这个章节既表达了章嘉若白多吉等对清帝国的
   认同,同时也展现了借助皇权进一步提高藏传佛教地位的努力。
       章嘉若白多吉的文本将五台山坛城化,这个过程也把此文本嵌入
   到藏文圣地志的叙事中,从而与汉文山志区分开来。与汉文山志相比,
   此文本更加明显地把格鲁派高僧以及章嘉世系与五台山的神圣地景联
   系起来,同时,也将帝王权力合法性的建构纳入藏传佛教的叙事中,以
   文殊菩萨的加持作为其合法性的来源。

       六、结论

       本文分析并比较了 18 世纪关于五台山的四本汉藏文山志,将不同
   语言的文本,不同的知识传统和叙事表达,具有不同文化、语言、等级、
   身份的著者、编者及译者放在比较分析的框架中,借此尝试突破以民族
   国家为分析单位的过程中语言、文化、宗教、民族和国家这些概念之间
   的过度绑定关系。这四个文本展现了不同文明体系中对于世界和帝
   国、民族与国家、权力和等级、神圣和世俗等观念的定义,呈现出以中国
   或者印度为中心的世界,或者以皇帝或者以佛陀为顶端的等级。通过
   对这四个文本的分析,本文指出,帝国作为一种国家形式,是多文明的;
   同时,文明作为一种分析的路径,其视野是超越社会和国家的。
       在以往对于清帝国和空间的研究中,学者们常常会看到皇帝在神
   圣和世俗空间中的走动以及皇权的“多面性”( 狊犻犿狌犾狋犪狀犲犻狋 狔                 ),即皇权在
   不同的 地 理 环 境 和 道 德 空 间 表 现 出 不 同 的 面 向 ( 犆狉狅狊狊犾犲 狔 1992 :
                                                           ,
   1483 )。例如,达白安( 犅狉犻犪狀犇狅狋狋 )指出,清朝皇帝朝拜泰山不仅仅是扮
   演天子这 个 儒 家 角 色,也 是 为 了 显 示 自 身 的 满 族 身 份 ( 犇狅狋狋 , 1998 :
   188 )。张勉治( 犕犻犮犺犪犲犾犆犺犪狀 犵   )指出,清朝皇帝在江南的豪奢游历,面
   向的是文化、民族异质性的帝国民众,包括满蒙回汉藏甚至哈萨克的贵
   族、官员、僧人等,而不只是面向江南汉族儒士( 犆犺犪狀 犵 2001 : 33 )。一
                                                   ,
   方面,本文认为,清朝皇帝西巡五台山,确实是一场政治展演,它面向
   18 世纪穿行于内地和藏地、承泽于皇帝和佛陀的五台山大喇嘛及其弟
   子们,在这些僧人笔下,佛教世界逐渐被帝王疆域侵蚀和吸纳,“我圣
   朝”渐渐成为世界中心。在钦定版山志中,这种图景被推向极致,佛教

                                                          · 1 7 9 ·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