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8 - 《社会》2019年第6期
P. 168
非人间、曼陀罗与我圣朝: 18 世纪五台山的多重空间想象和身份表达
含的时间性是多重的———觉悟者的永恒、朝代的更迭、帝国的兴衰、密
教修行者的轮转、个体的生死。因此,威利( 犠 狔 犾犻犲 , 1965 : 17 )认为藏文
圣地志是“宗教地理”而非“政治地理”,是因为他恰恰没有看到圣地志
的世俗性以及多重时间属性。所以,藏文圣地志中的坦特罗密教既是
政治与权力的基础,也是宗教与仪式的框架。
四、等级化的空间: 18 世纪汉文山志的三个版本
(一)镇澄和尚、聚用长老与《清凉山志》
18 世纪的五台山迎接着大量不同派别和传统的朝圣者。 1754 年,
江苏淮阴闻思寺的聚用长老及其两位弟子徒步朝拜五台山,发现五台
山志的刻版毁于大火,于是将山志带回淮阴,重新校正并刻版印刷(史
震林, 1989 : 15 )。这个重新校梓的五台山志就是镇澄和尚写于 1596
年的《清凉山志》。
镇澄版山志 植 根 于 汉 文 山志 传统,在 写 作 过 程 中 参 阅 了 历 代 旧
志。 5 镇澄认为旧志没有能够充分展现“文 殊应迹”和 “志士感 通”(镇
澄, 1989 :[序] 17 ),换言之,没有系统化建立文殊与五台山的关系。在
旧志的基础上,镇澄“削繁秩乱,勒门为十”(镇澄, 1989 :[序] 18 )。后世
几经战火,本文所据的八卷本为“民国二十二年( 1933 年)释印光所制
版本,并参照清乾隆年间由史震林作序的版本”(刘可兴, 1989 : 7 )。因
此,书中有部分清朝的材料,包括清代的御制诗词(镇澄, 1989 : 136-
144 )和人物传记(镇澄, 1989 : 53 )。
依据镇澄序言,作此山志的缘起是五台山塔院寺住持圆广有感于
皇家恩典嘱托镇澄所做,以此纪念明万历年间慈圣皇太后在五台山上
敕建释迦文佛舍利塔一事(镇澄, 1989 :[序] 18 )。不过,虽然皇室崇建
是成书的一个直接原因,但此山志叙事的侧重点还是在佛教本身。山
志共有八卷, 6 前四卷都用来介绍佛教对于五台山神圣空间的塑造,包
5. 镇澄不仅参阅了同朝正德年间秋?法师所做的二十卷本,也遍览了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
“清凉三志”,即唐代僧人蓝谷的《清凉传》、宋代僧人延一的《清凉广传》和宋代无尽居士的《清
凉续传》(镇澄, 1989 :[序] 17-18 )。无尽居士原名张商隐( 1043-1122 年),初为官吏,熟通
儒家经典,后喜寻仙问道,终成佛门居士( 犌犻犿犲犾犾狅 , 1992 )。
6. 这八卷为:( 1 )总标化宇,略记化主;( 2 )五峰灵迹,伽蓝胜概;( 3 )高僧懿行;( 4 )菩萨显应;
( 5 )帝王崇建;( 6 )名公外护;( 7 )异众感通;( 8 )名公题咏。
· 1 6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