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0 - 《社会》2019年第6期
P. 120

诗与士人的精神世界


   理,渔歌入浦深”一句,可谓社会文化意蕴无穷。对古人精神世界的思
   考,需以这种天人合一的智慧为前提,或者说,面向精神世界的社会学
   研究,需对古人的人生智慧予以探究。 29

       历史地看,西汉以来儒道两家思想混合地在中国文化中起着主导
   作用,后来更融合外来的佛学于一炉,成就了中国文化新的统一体。中
   国文化之精神,或可用“忧乐”二字概括:所谓“忧”,表现为如临如履、奋
   发图强、致君尧舜、取义成仁之类的积极用世态度;所谓“乐”,则包含啜
   菽饮水、白首 松 云、虚 与 委 蛇、遂性率 真之 类的 逍遥自 得 情 怀(庞 朴,
   2011 : 138 )。“忧”发挥了儒家的修齐治平之功,“仕”即为其一种表现;
   “乐”则有“孔颜之乐”,“浴乎沂,风乎舞雩”的“吾与点之乐”,也吸收了
   道释的无为清静之理,“隐”是其重要方面。 30 王维的很多诗作尤其是山
   水田园诗便体现了这种忧乐圆融的状态———至少是对这种状态的向
   往。不过,在行动层面,王维的“隐”不同于儒家的“邦无道则隐”,也与
   陶渊明式的归隐田园有别,时常夹杂着进退徘徊的矛盾心态。
       (四)小结
       总体上,王维的生命史和编年诗所呈现的人生圜局是一个融合了
   自然、人际、灵性的整全性世界。在这里,“自我”与“人生圜局”是物我
   交融相生的关系,而非主客分立关系。王维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游走于
   人生圜局的各个层次,也向往着一种平衡调和的精神世界。王维中年
   时,常有“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田园乐》之五)、“行到水穷
   处,坐看 云 起 时”的 自 然 洒 脱。 但 在 晚 年,他 “终 老 归 佛”(崔 际 银,
   2015 ),偏向“清净理”“日与人群疏”,其交往世界与山水世界让位于佛
   禅之空。王维试图在佛禅虚空中寻求内心的安宁,但诗作中却常流露
   “一生几许伤心事”的怅惘。或许可以说,王维人生圜局各层次的更易
   或“失衡”,是其常发暮年哀叹、惆怅难纾的根源。






   29. 相较而言,前文提及的埃利亚斯对“莫扎特成败”的研究,呈现的是难以化解的个体与社会
   的紧张状态。在“王维之隐”和“莫扎特之死”的背后,似乎可以看到中西文明传统中“个人与
   社会”之“和合”和“对张”的区别。
   30. “隐”和“隐士”有多种表现和类型,也涉及个体与社会的复杂关联(参见胡翼鹏, 2011 ),此
   处不再赘述。

                                                          · 1 1 3 ·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