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3 - 《社会》2019年第6期
P. 123

社会· 2019 · 6

   全性人生圜局的研究者需要努力的是:对化育人心的历史与思想传统
   的体认,回归自然的简单之心和细微感受力,深度感悟日常生活的田野
   态度,以及对人之“命运”的体验和领悟。这也意味着,“方法”具有常人
   方法论 者 所 言 的 “索 引 性”( 犻狀犱犲狓犻狋 狔   )特 征 ( 犉犾 狔 狀狀 , 1991 : 27 ; 犠犻犲犱犲狉 ,
   1970 ;李猛, 2005 : 115-116 ),即“写出来的方法”只是方法的一部分或
   对方法的说明,而方法背后丰富的“意”乃在有限的“言”之外。
       以本文的王维研究为例,欲“知人论世”以及更进一步地“将心比
   心”,需要从三个方面努力:考察时代状况、把握世风民情;生命史的进
   入与再现;理解和体会的功夫。首先,在时代与思想背景上,初盛唐时
   期盛行诗歌交往和尚隐之风,影响到王维的仕途和心态,而儒释道思想
   是其理解与调适自我的资源。其次,王维的仕途与生活经历了波折起
   伏,其诗作将其中的感受表达出来,诗歌的感发力量使人可想象和体验
   其处境与心境。再次,“理解”和“体会”需要基于历史与社会条件做减
   法,类如《论语》所言“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或孟子所言“养心莫善于
   寡欲”,先“虚心”才能“将心比心”;相反,理性和技术上的“加法”反而可
   能遮蔽“心领神会”的可能。
       当我们试图“将心比心”地理解和体会诗作与作者,并牵引出作者
   的生命史及其背后的时代变迁时,诗便具有了社会学的意味,如钱穆先
   生在《谈诗》一文中所言:
           我认为若讲中国文化,讲思想与哲学,有些处不如讲文学
       更好些。在中国文学中也已包括了儒道佛诸派思想,而且连
       作家的全人格都在这边了。某一作家,或崇儒,或尚道,或信
       佛,他把他全部的学问和性情,真实融入人生,然后在他作品
       里,把他全部人生琐细详尽地写出来。这样便使我们读一个
       作家的全集,等于读一部传记或小说,或是一部活的电影或戏
       剧。他的一生,一幕幕地表现在诗里。我们能这样地读他们
       的诗,才是最有趣味的。(钱穆, 2016 : 133 )
       当然,“理解和体会的功夫”不是一般的文艺品评,需要对历史和思
   想史的深度把握,也需要对日常生活的深入参与和细微体察。在这个
   意义上,“回到历史”和“植根田野”都是培养理解和体会的功夫的必要
   前提,这需要科学的探究,也需要艺术的想象(应星, 2018 )。不过,话说
   回来,即便文艺品评不是严肃的社会学研究,但因文艺作品往往浸透了

    · 1 1 6 ·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