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 - 《社会》2019年第5期
P. 38

“结对竞赛”:城市基层治理创新的一种新机制


   上建立了更为系统和创新的工作机制,试图打响自己的品牌,这相当于
   给创新做法贴上了自己的标签。对于第三种情况,区民政局也会在一
   定程度上表示支持,但支持力度比 犜 街道弱一些。区民政局的一位同
   志谈到了对 犘 街道这些做法支持和理解的缘由:
           本质上,这些做法都是“社区分析工具”的进一步延伸,街
       道有自己的积极性做自己的系统,我们都支持。因为要考虑
       到街道的个性化延伸设计。(访谈资料, 20190521 )
       在笔者看来,区民政局对待第三类街道的态度是极为明智的。回
   顾“社区分析工具”过去三年的创新实践,若没有“结对竞赛”机制,很多
   关键的亮点就难以落地。但一旦采用这种结对机制,其他街道就缺乏
   继续跟进的积极性。第三类街道的做法相当于在实践过程中悄然改变
   了创新经验的“所有权”。借此,街道可以声称自己虽然在民政部门的
   指导下开展工作,但通过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构建了更先进的经验。当
   这种创新经验更多地被打上街道的烙印进而成为其印象政绩竞争的筹
   码时,街道会更乐于投入资源,区民政部门的治理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
   实现了。因此,这个案例末尾发生的有趣现象实际上具有丰富的政策
   涵义:当“条条”部门推动的治理创新工作采用“结对竞赛”模式时,必须
   给基层“块块”自由探索并打上自己的标签提供一定空间,否则该创新
   活动会遇到难以推广的困境。
       (四)对案例的进一步讨论
       上文呈现了 犃 区民政部门以“结 对竞 赛”方式 推广“社区分析 工
   具”的政策创新过程。案例中的许多关键组织机制都印证了本文在理
   论部分提出的相应命题与推演。实际上,过去几年,笔者还观察了来自
   城市基层党建、社区自治、培育社会组织等领域的多组案例,都能从中
   发现清晰的“结对竞赛”创新机制。借助这种新型机制,一些创新做法
   在特定范围内得到了深入实践,但在更广泛的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这
   些创新的稳定推进则难以保障。接下来本文围绕案例中呈现的条块政
   治对“结对竞赛”的深层组织机理展开进一步讨论。
       一是关于结对机制的适用范围。本案例中,在民政部门最初低估
   了“社区分析工具”所需的基层投入时,其并没有选择结对机制,而是试
   图直接推动创新。同样, 犜 街道在推动与“社区分析工具”类似的“掌心
   汇”时,也未采用结对机制。这表明,在当前城市基层治理与公共服务

                                                           · 3 1 ·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