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6 - 《社会》2019年第5期
P. 146

“孝”之道的社会学探索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
       返始也。
       在此阐述中,天是万物“报本返始”的终极,帝作为主宰人类的人格神
   (从殷代的祖先神演变而来)是所有人“报本返始”的源头,而祖则是宗族
   “报本反始”之始。故中国人的祭拜仪式总是把天、帝及祖放在一起拜,即
   为“配”。《孝经·圣治章》中有: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
       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
       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从局部意义上讲,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可以放入自己的家族链去理解。
   从全部意义上讲,人的一切所作所为都能从“天”“地”“人”的关联中来寻求
   互通性的理解。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
       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孝经·三才章》)
       而这段话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里是这样说的:
           简子曰:“敢问何为礼?”〔鲁国子太叔〕对曰:“吉也闻诸先
       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民之行也。天地之经,
       而民则 实 之。 则 天 之 明,因 地 之 性,生 其 六 气,用 其 五 行
       ……’”
       可见,孝与礼在此可以替代或合二为一。无论是孝还是礼,其意思
   都是想说,单纯地就人的本身论人,恰恰论不出人性及其思想与行为,
   唯有放入天人关系的框架中,我们才可以看出人的价值,以及人之所以
   为人的根本。人的根本在《中庸》的开篇又是这样说的: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在这里需要顺带讨论的一个现象是,互报模式不总是正向的。虽
   说从仁德产生出来的孝所具有的社会行为是向善的,但这不排除社会
   本身在这一模式运行中不考虑恶的可能。如果人与人的互动关系发生
   了敌对和仇恨,那么负向的回报模式也一样产生,比如,报仇雪恨、不共
   戴天、冤冤相报、期待报应,等等。总之,互报模式所具有的正反含义就
   是“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无论其正反如何运行,互报模式都建构出了
   一个“天人感通循环”的社会认知,由此形成一种“社会共情”关联系统。
       如果我们以现代社会学体系来看,社会学的每一个概念都有其适

                                                          · 1 3 9 ·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