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1 - 《社会》2019年第5期
P. 151

社会· 2019 · 5

   重”,体现出其间的情感方向有别。
       那么,如何让不对等结构合理化并得以正常的运行?上文已经指
   出,由于儒家设计的互报模式预设了父母繁衍后代即为感恩,因此,后
   代为此而意识到的亏欠感所产生的反哺机制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亲子以
   孝的方式做出回报。中国文化中的所谓“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就是从
   这里开始的。当报答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或者理所当然的前提加以预设
   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便很容易走向角色化的程式,也就是说,这样一
   种情感从理论上讲并不一定要求发自个人内心,而完全可以出自交往
   规范本身(韩格理, 1990 ),这点在胡适( 1991犫 : 71 )和冯友兰看来即是
   “正名主义”或所谓“名教”。例如,冯友兰( 1984 : 61-62 )说:
           ……臣为什么要忠君呢?有一种说法是:君待臣有恩,臣
       要报恩,若君待臣没有恩,臣也就不必报恩了。……按正统说
       法,君可不明,臣不可不明,父可不慈,子不可不孝。……
           宋儒说:“天下无不是底父母。”这与韩愈“天王圣明”的
       话,一样意思,按照父的要素,父的名,父当然是慈的。按照君
       的要素,君的名,君当然是明的。但普通的,抽象的君父,非附
       在特殊的,具体的个体上;不能存在与这个具体的、实际的、实
       践的世界上,所以臣、子,为忠于君,孝于亲,不能不对于实际
       的、具体的个人,实践忠孝。
       此即个人情感已经转化为角色中的规范情感。由此一来,感恩的
   互动结构本身将构成一种张力:一方面自发的情感性始终充盈其间,另
   一方面又以不对等性来节制情感的泛滥,以确保溺爱、宠爱不会发生,
   也确保“敬”与“尊”贯穿始终。《礼记·表记》说,“仁者人也,道者义也。
   厚于仁者薄于义,亲而不尊;厚于义者薄于仁,尊而不亲”。这点落实到
   现实生活中,就是《颜氏家训》说的: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父子之严,
       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
       焉,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痒痛,悬衾箧
       枕。此不简之教也。
       要让爱、慈、严、敬、尊都能在行动上得到集合性的体现,一定要回
   到“礼”与“义”上去。所以《孝经》说,“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
   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则千万人悦”(《孝经·广

    · 1 4 4 ·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